機緣品第七(狀元版)

2015011920:31
 
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註一)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 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註二)
 
(註一)
「大圓鏡智」是如來真智,是圓明不動,本來就清淨的。
「平等性智」就是心沒有絲毫的滯礙,對一切境不起愛憎。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染有我癡丶我見丶我慢丶我愛,
如果沒有憎愛,表示沒有了執著,那「心就沒病」了。

「妙觀察智」也就是所謂的「善巧方便」,能根據眾生的根性,
應機接眾,沒有加一點人為的造作,這就叫「見非功」。

「成所作智」就是成就本願力所應做的事,也可以說是成就
教化眾生,讓眾生能夠悟入聖道的種種事業。

 
「五」是前五識,「八」是第八阿頼耶識。
待第六識意識(特性是妄想分別)轉成妙觀察智,
第七識是末那識,也稱意根,是意識的根本(特性是執著),
轉成平等性智。五八兩識證果時不轉自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雖說轉識成智,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
在名言上説是轉,但在實性上則沒有改變,迷的時候叫做識,
悟了叫做智,實性本體沒有改變。

要悟轉絶對不可以留有一絲的迷情。「那伽」就是龍。
用龍定來比喻如如不動的自性,自性本不動搖,超越一切的禪定,
所以也叫做「大定」。

 
《八識轉四智成三身》
八識轉智
前五識-成所作智
第六意識-妙觀察智-千百億化身
第七末那識-平等性智-圓滿報身
第八阿賴識-大圓鏡智-清凈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