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 第四

2015011921:38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心中沒有仁德之心的人,不會長久安貧守道,也不會長久
知足常樂的。有仁德之心的人安份守己,知道如何安心、安定自己的
欲望,這欲望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大眾的利益。所以有智慧的君子,
會不斷開發啟端自己利益眾人的仁德之心。」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說:「富貴是人們所想要擁有的,但君子不以旁門左道的方法
取得富貴。貧賤是人所不喜歡擁有的,但是小人卻以違反道德的行
為去擺脫貧賤。君子忽略了仁德,難道不怕惡名昭彰嗎?所以,君
子在二六時的生活中,都不違背仁德,就算是突然的人生變化遭受
挫折,生活困迫不安,或是流亡失所,都不改仁德之志。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
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說:「現在社會,我看不到有仁德,忌惡如仇的君子。有仁德
的君子盡其所能培育仁德,忌惡如仇的君子,不會讓違背良心、讓
無恥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試問;現在我們待人處世,還可以在
二六時中,盡全力將仁德納於心中嗎?現今世人願意力行仁道的人
非常少,但是可能有吧!只不過我還沒遇見。」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人生知道「道」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本性,並能把握時間
落實去實現它,就算隨時面對生命交關或最後瀕臨死亡,也覺得沒
什麼遺憾了!」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要做一位有道德的修養的仁人君子,如果窮困到衣、
食簡單都感到羞恥的話,就不必與他談論君子之道了!」

孔子說:「有德的君子,用心生活在食衣住行上,不管貧苦富貴,
不比較、不貪戀、也不憎恨,不離正道,完全執行在「安於貧窮;
樂於守道」的價值觀軌道。」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
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綱常倫理的正道是來自於上天,讓我知道
身、心、靈能合一,言行舉止合一,所以言行舉止可以與天命契合,
並且能貫徹始終。」曾子回應說:「是啊!」後來孔子出去之後,
其他的學生就問曾子:「孔夫子的意思是什麼呢?」曾子就說:
「夫子的道理,就是忠與恕的道理而已。」


註:「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到德性高的賢能人士,就想與他學習一樣的品德。
見到毀道敗德的人,以他的錯誤為借鏡,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錯誤。」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侍奉父、母時,看到父、母有違倫常的言行舉止發生;
就要趕緊規勸、諫言。如果父母不聽我們的規勸、諫言,我們所呈
現的態度也要恭敬,並且不能夠以長輩的姿態去教訓父母。
規勸父母這件事雖然很辛勞,可能不一定馬上達到效果,
但是我們卻要不斷的去做,而且沒有怨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一定要記得,第一高興;父母健在,可以盡孝道。
第二憂慮;父母雖然健在,可是年紀愈來愈大,活在人間的歲月愈來愈
短。父母一旦離開人世,做兒女的再也不能承歡膝下了!」

http://tienlu.homeip.net/dvbb/dv_rss.asp?s=xhtml&boardid=21&id=440&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