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一)

2015012417:1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
《苦厄》。
 
 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深入心性,以大智慧而能圓滿覺行,達彼岸
 之解脫自在時,照破色丶受丶想丶行丶識五藴皆是幻相,化除
 所有的苦惱困厄。
 
《觀自在菩薩》:

 佛經中的菩薩名號,是以徳性為名。
 有「內觀自在,外觀世音」的釋義:內修觀照自性自在,進而
 於外修觀聽眾生世音。

 菩薩的「正知見」:自性的平等知見,是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的
 出發心。菩薩認知自性如來之本自具足,因而對一切外境外緣
 的無常變化,能隨緣而自在。
 
《行深》:
 修行在於知行合一。在每個因緣的當下力行,能夠行深在日常
 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才能真實受益。
 
《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智慧。波羅蜜就是登彼岸,由此岸到彼岸,也就是離苦
 得樂。多:是定,是不傾動丶不退轉。即是以大智慧得登彼岸,
 再無退轉。
 
《般若》在佛法中,可以分為「文字般若丶觀照般若丶實相般若」
 三個層次。文字般若,是由文字的傳達而明白佛法義理;
 觀照般若,依所學的義理觀照自身丶自心丶自性,體證佛理;
 實相般若:由生活與生命的實現,達到畢竟解脫之路。
 所以這三者,是由外學(文字)而內修(觀照),再由內修而
 外顯(實相)。如此,般若是謂真實而不虛。
 
《照見》:照有覺照之意,以覺知化除無明。也就是以光明
 照破黑暗,以智慧破除愚癡。
 
《五蘊》是「色丶受丶想丶行丶識」。

 
 蘊:有積累丶遮蔽丶矇蔽的意思。色是外色丶外相;受是觸受丶
 領受;想是憶想丶幻想;行是妄行丶行跡;識是意識丶業果。
 眾生面對外「色」,因觸「受」而起心動念,有了憶「想」,
 懐繞於心,付諸「行」為,最後因妄行而造下「識」業。佛經
 常言不起「受行」,可以盡除煩惱苦厄。

《空》在本體指的是「清淨」,在因緣業力指的是「虛妄」。
 眾生的本來是清淨,五藴只是身心錯亂的虛妄。當以智慧破除
 愚癡時,五藴妄想盡滅,清淨實相現前,所以說照見五藴皆空。

 《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窮困丶疾苦丶阻礙。
 佛家說苦有「八苦」:生苦丶老苦丶病苦丶死苦丶所求不得苦丶
 怨憎會苦丶愛別離苦丶五受陰苦。

資料來源: 摘自心經之深入淺出 作者:廖玉琬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