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三)

2015012417:32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丶想丶行丶識》;
《無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無色丶聲丶香丶味丶觸丶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舍利子,由上可知一切因緣所生之諸法與諸相,都是空的彰顯。
 而空的實相是獨立常存而不生不滅,是湛然常淨而不垢不淨,是
 浩瀚無邊而不增不減。所以,在清淨的空性中,沒有色丶受丶想丶
 行丶識五藴的矇蔽,也沒有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六根對色丶
 聲丶香丶味丶觸丶法六塵所起的眼識丶耳識丶鼻識丶舌識丶身識丶
 意識六識等十八界的染著。
 沒有眾生的無明,也就沒有所謂的盡除無明,以此類推,
 也沒有眾生的老死恐懼,也就沒有所謂的盡除老死。
 
《諸法空相》:依因緣而起的諸法諸相,也會隨因緣而滅。
 但是隨因緣必有生滅的外相,都是空體妙用的顯示。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對於眾生而言,在因緣中有
 生與死的是肉身,如來自性本體是不生不滅。
 
 在俗世中,有垢淨的是念與行,一念善為善,一念惡為惡,清淨
 本心不染善惡。在有為丶有形中,禍與福丶大與小才有所謂的增
 與減,本體空相沒有大小,清凈無為中更沒有禍福與得失。
 所以,在清淨心流露的當下,不起生滅丶垢淨與增減的分別與在意。
 
《空中無色,無受丶想丶行丶識》:因一時無明妄起的五藴只是幻起。
 在放下無明的當下,心清淨不染著外色,也就沒有因「色」而起的
 「受丶想丶行丶識」。
 
《無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無色丶聲丶香丶味丶觸丶法,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眾生肉身隨因緣生滅不實,六根依附肉身而有,所以也是假相;
 而六塵更是變化無常的色塵。因此假相的六根對無常的六塵,所
 起的六識也是幻起。由六根丶六塵丶六識形成的十八界虛幻不真;
 一念執著,六根貧著六塵,便起六識;一念清淨,六根放下六塵,
 六識不起,十八界便如煙消雲散。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丶行丶識丶名色丶六入丶觸丶受丶愛丶取丶有丶生丶老丶死」
 是佛門弟子修行的「十二因緣法」,這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於六道
 生死流轉的過程,也是由眾生的無明而妄想。
 
 只要於其中一念放下,即得解脫。因此,無明是妄有,盡除無明
 也是虛妄之法。所以,菩薩不必離開眾生因緣,而能於因緣輪轉
 中在塵不染,常保心之清淨。菩薩既不會有眾生的幻起無明,也
 沒有中乘弟子修行的盡除無明。菩薩於世間生死來去,隨緣自在,
 沒有眾生對於老死的恐懼,也就無需以出世法離開生老死。

 資料來源: 摘自心經之深入淺出 作者:廖玉琬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