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波羅密

2015022313:48
 
已成就的菩薩,行四攝法;四攝法偏重在利他,當然也能自利。
未成就的菩薩,則以六度為主;六度偏重在自利,但出發點是
為利益眾生,在因地修行的菩薩,是在利益眾生中完成自利的。

「六度」是菩薩役生死海度脱,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不僅自覺,又能覺他的六種方法。
 
1 佈施:分財施丶法施丶無畏施。

  財施:
 
  「內財施」:擔任義工或志工或在各道場擔任各項服務工作。
  財物的佈施,來世可獲財富果報,果報的大小,要看行施者的
  心態而定。
 
  法施:

  講經說法,勸人去惡向善,助人斷煩惱丶開智慧,離苦得意,
  進而了脫六道輪迴生死,終而開悟見性,成就無上菩提,是為
  法施。若自己不會說法,能以錢財助印善書,或購書送人,也
  是法施,而且是「財法雙施」。
 
  無畏施:

  畏是畏懼;無畏是沒有恐怖心;無畏施是菩薩發慈悲心,拔除
  眾生的苦惱,不惱害眾生,免除其恐懼心,得以安樂自在。如
  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


2 持戒:
 
  戒律持得愈嚴,愈能得定,心能定下來,才能開智慧。《楞嚴經》
  所說:「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

  佛在圓寂前,阿難請示佛入涅槃之後,當以誰為師,佛特別慈示:
 「以戒為師」。

  守戒是為了防非止惡丶安頓身心丶開發智慧丶成就無上菩提,絶不
  是無謂的束縛。所以戒的本質是「清涼丶自在丶解脫」的。

  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遵守佛法不做諸惡。
  攝善法戒:奉行一切善事。
  攝眾生戒: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3 忍辱:

  佛法所說的忍不是強忍,因為強忍的結果,終會忍無可忍而爆發
  出來。為何須忍呢?是因為「受」了,所以才需要「忍受」—
  「忍」心所「受」的。

  佛法所說的忍是「安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

4 精進
 
  是努力不懈怠。唯有精進不懈,才能不斷的進步。
 《道德經》説:「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大學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以學佛修道來說,天天損去巧偽心丶浮華不實的虛榮心丶妄想執
  著心,日新又新,以達到真如無為現前,還復本來。

  精進要從斷惡修善開始,如《四正勤》所說:「已生惡令斷,
  未生惡勿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5 禪定

  有世間及出世間的禪定之分。世間的禪定指四禪八定。
  「四禪」是四種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禪天的禪定;
  「八定」是色界的四禪定與無色界的四空定,合稱為八定。

6 「智慧」是修學佛法的主要目的,因為「般若」是諸佛之母。
 
「文字般若」:舉凡佛所說的般若經典,就是文字般若。
 
「觀照般若」:是透過觀照,能掌握自己的心,不被外境所牽引,
             而流露岀來的智慧。
 
「實相般若」就是實相現前。


若以月亮來比喻,月初不見月亮,表示無明,初三起到十四的月亮,
代表「觀照般若」,到了十五滿月之時,就是「實相般若」。


六度是互攝的,尤其是佈施,能圓滿的含攝其他五度。

「財施」是捨財,最重要是在捨財的同時,也把內心的「貪欲」捨棄。
 
「法施」是捨法利益眾生,同時也由於精進而捨棄了內心的「懈怠」;
因禪定而捨棄了內心的「散亂」;有了智慧,才能捨棄內心的「愚癡」。
 
對眾生施與無畏,卻因持戒而捨棄了「惡業」,能忍辱必巳捨棄「瞋恚」。
 
資料來源:節錄自一心十法界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