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清涼

2016021214:16
映蔽於二乘,小智螢火光;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六十華嚴經卷四三.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八
  
被小乘的聲聞乘和緣覺乘所掩蓋的人,雖然已得解脫智,卻像
螢火蟲的光,是屬於小智小慧的層次。不若菩薩的智慧,就像
清涼皎潔的月亮,遊遍於無限廣大的虛空。這四句話是用光的
大小來比喻大乘和小乘的智慧,深淺廣狹,非常的不同。

  
「映蔽於二乘,小智螢火光」,是說聲聞和緣覺的小乘聖人看
起來似乎有智慧,其實已經把他們應該可以顯現出來的大智慧
蓋住了。他們僅有點小智慧,然而得少為足。所以大乘經典常
批評小乘的人是自了漢。

  
小乘的人自求自了、自斷煩惱。他們覺得在世間非常痛苦,視
世間環境如毒蛇猛獸那麼可怕,如洪水火宅那麼恐怖,因此從
二乘佛法中找到避風港,從此出離生死,不想回到生死之中度
眾生了。

  
大乘菩薩則是著重「心」的解脫。面對苦難的眾生和本身的煩
惱現象,
知道有煩惱,其實不存在;只因自己不能掌控自己,
所以經常受環境誘惑而造惡業,故起種種煩惱。
知道這個原因
之後,就能不受煩惱所困所轉,當下即不是煩惱。他知道眾生
為什麼煩惱,能夠放下就沒有煩惱。
煩惱本空,生死如幻,這
些都是臨時的現象,不是真有那個東西。
瞭解之後心中就沒有
恐懼、沒有苦惱,現象歸現象,但那並非煩惱。

  

二乘已經體驗到,煩惱是由心造業,而得苦難的果報,所以修
行解脫之法,自己離開煩惱,這也算是一種智慧!

不過大乘菩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使眾生得離苦。拿個比喻來
形容:
菩薩的智慧如八月中秋夜晚的月亮,清涼圓滿,輝映蒼
穹;小乘的智慧如田間水邊的螢火蟲,光度微弱,忽隱忽現,
勉強自照,不足以利人。
所以菩薩的智慧是自利利人,自己能
離煩惱,也幫助他人離煩惱;自己得大智慧,也幫助他人得大
智慧。這就是關懷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

  
「畢竟空」可解釋為虛空,也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自
己沒有煩惱,但不離開有煩惱的眾生世界中,自己不受煩惱困
擾。


心如虛空包容一切眾生,在有如虛空的無量空間中廣度眾生,
永遠無罣無礙,故名為畢竟空。

本文出自: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46&cid=53&page=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