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016040316:34
孔子絕其「意、必、固、我」四者。


「意」是心裡起的念頭。心的本體是中庸所說的性,率性是道。
一般人起念則不能率性,故有喜怒哀樂等各種惱人的情緒。
孔子志於道,能轉意念,而不為意念所轉,所以「毋意」。


「必」是偏見,不合中庸之道。
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孔子祖述堯舜,他自己當然也是用中,所以「毋必」。


「固」是固執,固蔽的執持一些事理,不能變通。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這都足以證明孔子不固執,所以「毋固」。

「我」是對自我的誤執。
無論何人都以此「我」為真實,堅持不釋。孔子不然。
他在周易繫辭傳裡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原來這個「我」只是遊魂所變。
遊魂藉精氣變來變去,沒有了時,何嘗真實,所以「毋我」。


意、必、固、我,都與修道相背。修道的人就要對此用工夫,
開始時,困知勉行,練習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然後步步進修,
時時提醒自己,必須毋此四者。

至於孔子的境界,工夫已至從心所欲不踰矩,
無往而不率性,連這「毋」字也就自然的絕了。


子罕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