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2016040317:40

期月,古注皆作一周年解釋,期音基。
「可也」的「可」字,是指初步的功效而言。

孔子假設,如有人聘用他去治國,
他預定一年可以治理就緒,三年便有成就。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這是孔子居在衛國時,有感而發。
當時衛靈公已老,怠於政事,不能用孔子,孔子喟歎,
說了這幾句話。

孔子從前治理魯國,孔子世家說,三個月即告大治。
此就衛國的情形衡量,預計三年有成,到時候,
自然使民眾富足,而又受禮樂教化。


子路 13-10



  •   Tseng 於 2022-03-12 16:13 2F
  • 期月,應該是一個月。同是子曰,同是期月,在論語在中庸,意義截然不同,可能嗎?
    而且在左傳,同時有期月期年,足證兩者意義不同。
    如果期月=一年=12月,則期=12,可能嗎?
  •   Tseng 於 2022-03-10 11:29 1F
  • 期月應為一整月的意思。

    但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中作解,期月:即從這一年的此月份到另一年的此月份,故為一整年。所以,論語中《論語·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一句的意思便是“若有人任用我,一年就有效果,三年就可以成大事”。但若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來翻譯,便成“十二年(十二年為一季)之後,雖有想進言的(人),(卻)沒什麼可說的”。這顯然不太對,且不論這效率有多低,齊威王在位一共36年,若這十二年間天天“門庭若市”,恐怕他也吃不消。而中學語文課本也將“期年”解釋作一整年。

    綜上所述,“期月”也應解釋為 一整月 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