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

2016121017:38
法海禪師提出「即心即佛」的問題,六祖答覆的言語非常簡單: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真心是清淨圓明,是離一切相;這是一切萬法之理體,
正是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前念不生即心」,這個「心」是從本體講的,它沒有念,無念。

「後念不滅即佛」,「佛」是印度話,中國意思是「覺」。
後念不滅要著重在「後念」,體雖然是無念,用是無不念,
這是說明覺知本體實實在在是清淨湛然,可是應用自在,
它是活活潑潑,不是一個死東西;這一句是講用。

我們合起來講,就是常說的「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此地對這四字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註解。
什麼「不生」?前念不生,這是我們真心本體;
什麼「不滅」?後念不滅,這是我們真心的大用。
這是解釋什麼叫心、什麼叫佛,即心即佛。
 
六祖說:「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經論上常講「一切唯心造」、「心生則法生」,
這是講「成一切相」。

一切相就是一切萬象,我們所講的宇宙人生。
這一切現象從心變現的,是心所造的,是心所生的。
在性宗的經典、相宗的經典,都說得非常詳細。
這句話是說心體上的作用;我們通常講,
也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說明,這句話是體之用。
所以,成一切相,是真心的作用。

「離一切相即佛」,離一切相是佛之用。
佛就是覺,是覺之用。
頓息諸緣,於一切法中無分別、無妄想,這就是覺之用。

這四句是略說,若要具體說明即心即佛,說之不盡!
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論,統統是即心即佛;
歷代祖師、一切大善知識,所作所說的也是即心即佛。
 
兩首偈頌就是大師的開示,也就是進一步教導修學即心即佛。
第一首頌:『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這兩句是說定慧一體、心佛不二,
我們要從此處去體會。


「即心」也可以叫定,「即佛」也可以叫慧。
此地所講的體與用,是可以交互,定為慧之體,慧為定之用;
反過來,慧為定之體,定為慧之用。所以,定慧本來是一體,
才可以互為體用,才真正了解心佛不二。
如果是二,就不能互為體用;凡是能互為體用,一定是一體,
不是二體。

「定慧等等,意中清淨」。
「等等」講得通,定等於慧,慧等於定。
「意中清淨」,這句是說受用。
這兩句是說明「本無一物」,「了了見性」。
到自己定慧等持、意中清淨,這時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換句話說,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
這首偈十六字,把「即心即佛」說得一清二楚,實在是難得。
 
第二首偈:『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這是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這兩句是指示我們入處。
我們從什麼地方入?究竟如何修法才能明心見性?
六祖在此指導我們由我們自己的習性。
假如不從我們的習性、不由我們的習性,
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何必說八萬四千法門?
因為眾生習性不一樣,所以隨眾生習性不同開種種方便法門,
這才可以入道。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前面這句是體用一如,後面這句是教我們定慧雙修。
定,是心無亂;慧,是無痴。無亂就是定,無痴就是慧。
我們學佛,首先要斷三毒煩惱,三毒煩惱是貪瞋痴。
我們心中有貪、有瞋,定就沒有了;有痴,慧就沒有了。
「雙修是正」就是要離貪瞋痴。
法海禪師聽了這話,非常歡喜,立刻就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