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2019120113:36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一語出自《莊子·胠篋》,
原句為「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大意是指偷鉤的人就要被處死,反而篡奪政權就能成為諸侯,
成為諸侯的那些人更能滿口仁義道德,
受到蒙蔽的民眾更把他們視為仁義的化身。

其後,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序》就進一步濃縮這句句子,
引伸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

明眼人都能看出,莊子的這句說話是意有所指。
鉤,又通鈎,是古時百姓普通的生活用品,
而國自然是指政權、江山和國家。

「竊鈎」並不難理解,但「竊國」呢?
固然是指隱秘地篡奪政權,
這種隱秘與明刀明槍革命奪取政權有所不同,而歷代以來,
不少學者都把「竊國」這個行為聯繫到一個故事「田氏代齊」。


田成子,亦即田恆,這位奠基齊國的田氏到底用了甚麼手段
「竊國」?田恆先用糧食收買人心,「以大斗出貸,以小斗收」;
又派人殺害齊簡公,其後扶持傀儡齊平公,成為朝中獨相;
又,與吳國、越國互通使臣,並歸還昔日侵佔的土地予魯國、
衛國,以換取他國支持;最重要的是,他向齊平公建議
「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罰人之所惡,臣請行之」,
以此計騙取了生殺大權,令齊平公誤以為自己是有德之人。

通過以上一連串的手段,朝野上的群臣無不畏懼田氏,
國外的諸侯、國內的群眾已被收買人心,
「田氏代齊」已成事實,只是大家都以為他是順應天意的仁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