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與功德

2015061022:12
 
一般人常把福德和功德混在一起,稍微做一件好事,就說是做了
一件功德,或念一些經文,就有功德可以迴向給別人。其實在佛
經中,福德與功德是有非常嚴格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中,講到五祖弘忍大師年老,要找祖位的繼
承人。有一天,他召集所有的徒弟,向他們說:「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意思是說:世間人的生和死,是很重大的事,你們整天都在求福
田(福德),不求脫離生死苦海,自性如果沒有覺醒,那裡可能
找到永遠的福德呢?

當時五祖的徒弟都是出家人,出家人下了那麼大的決心出家,放
棄世間的一切,遠離親人、朋友,去到深山清靜的佛寺修行,而
且他們還是在一代祖師身邊修行的出家人,五祖還說他們「終日
只求福田」,一般在家的人,要修功德當然就更困難了。

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中,六祖也提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
福便是道。」修福和修道(功德)是絕對不一樣,修道的人不能
不注意。

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中,韋刺史問六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
想度梁武帝,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
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回答說:「實在沒有什麼功德。」我

不明白這個道理,請你為我解說吧!』

六祖不厭其煩地解釋,功是「體」,德是「用」。見性、內心謙
下、不離自性都是「體」,也就是見性是功、內心謙下是功、不
離自性是功;照這個「體」做出來,就是「德」,所以對人平等
是德、做人做事合乎禮節是德、做事不會被人或周圍的環境所影
響,時時刻刻都能照我們的自性做出來的是「德」。

依據六祖的解釋,要見性的人,照自性做出來,才能有功德。
梁武帝尚未見性,怎能有功德呢?


五祖佛寺中的眾弟子們,也是尚未見性,當然只能求福田了。

又,當時五祖要傳祖位時,要他的門人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
般若之性,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就付他衣法,為第六代祖。

神秀大師作: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五祖認為神秀大師尚未見性,因此不能傳祖位給他。六祖把它改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五祖認為六祖已經見性,因此傳祖位給他。

從這裡,我們看到,見性,就可以得到祖師的祖位。當時五祖佛寺
中,上千的出家人,只有六祖一人見性,因此他成為一代祖師。

梁武帝和六祖都是紅陽時期的人,修道是先修後得,必定是修好道,
才能見性,才能得道。因此,見性、得道非常困難,要修功德,當
然沒有那麼簡單。現今大道應運降世,有緣的、善良的人,個個都
可求道,求得我們的本來面目,發現我們的自性,就是見性,因此,
求過道的道親們,個個都具備當為一代祖師的條件了。只是現今先
得後修,雖然我們見性,得到我們的本性,得到回歸理天的大道,
這條大道,還須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從這一端,走到那一端。就
是我們必須在家修道。

修道,不外是修己和渡眾。修己,就是修我們的心性,就是培養我
們的自性,我們的「功」;渡眾,就是要照我們的自性、亦即佛性、
佛心做出來,渡盡我們的親戚朋友,使大家都能一起修道。所以渡
眾,當然就是建立我們的「德」了。

我們有幸生在這道降火宅的時期,和以前比起來,修道已經相當容
易,我們最好不要錯過這個機緣,積極建立我們的「功德」,以期
最後能功圓果滿,回歸理天家鄉。

文章出自網站:

http://www.iguantao.com/PageA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