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孝從難處見真孝
仙佛曾說:盡孝無難順心意。
於此又說:孝從難處見真孝。
~難? 不難? 難在哪裡?
--是否能 和顏悅色,始終如一
--是否真 明理.用心.達於圓滿
∴ 時時警惕自心,多多體會親心。
父母親育幼恩養 ~~生養
兒女何以報償 每思推乾居安臥 (嬰幼兒時)
內心感恩感傷 父母恩重難報經:
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
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深怕兒女身受傷 (孩童時)
呵護叮嚀耳旁
濟公活佛說孝篇:
恐怕碰頭或跌腿,又恐砸著血流鮮。
又怕車馬把身壓,受了重傷成了殘。
幼學壯行握方向 (求學時)
牽腸掛肚奔忙
濟公活佛說孝篇:
孩兒在校把書讀,父母之心也是懸。
懸掛孩兒不用心,又懸孩兒貪圖玩。
又懸同學把兒欺,又懸老師不能嚴。
兒女遠行事業創 (出社會)
父母親淚流成行
父母愛子心 遠比山高與水長
父母恩重難報經:
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淚流數千行。
仙佛:父母之恩廣如天 父母之心難言宣
父母親培植恩養 ~~教育
兒女何以報償 驚覺父母髮蒼蒼
觸景心痛心傷
兒女成長 ==== 父母衰老
(昔)拿箸 穿鞋 釦鈕 (今)年老力衰 動作慢
認字 讀書 塗鴉 丟三落四 記性差
學禮 待人 處事 邋遢 糊塗 囉嗦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在日常
( 轉念 心平氣和 始終如一 )
攜兒女導之綱常 (昔時)
用心教化義方 真愛滋養開心窗
心靈聖潔明亮 父母永遠是導航
守護著兒女成長
未盡菽水歡 (今日)
誠祈禱父母福壽長
60 孝容滿面承親顏
人子事奉雙親,當時時面帶笑容,
若有沉默、委靡、或煩悶的表情。
都會讓父母憂慮。
故孔子特別強調〝色難〞,和顏悅色以事父母。
~~事親之心態
事親者 必需和其顏 悅其色 誠心敬意
不生 驕慢之心 怠慢之意
輕慢之神 傲慢之色.
時時 笑容滿面 言辭柔婉 ~~明理 感恩
~~躬親 用心
故修士必以行孝道 凡事躬親 不假他人之手
奉親之責 不推拖逃避 不敷衍了事
日常生活 必使親安於規律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身心靈 皆健康
引親入大道之門 ~~渡親
啟親明真理之奥 使親聆福音之美
令親沐甘霖之澤 循序漸進 迪化父母.
啟發本性之自然 參與道場之事務
期能正己成人廣結善緣 普渡九六道化天下
61 父母雙全正宜孝
父母健在,是為人子女最大的福氣,
故當把握時機,誠心盡孝。
千萬莫磋跎、忽視,以致於後悔莫及,徒留遺憾。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在
若能生前誠敬養 且勝後墳諸供拜
~~行孝要及時
非名山不留仙住 是真佛論家常在
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修煉)
同理:人不在富貴通達,
有德則成仙作佛。 (修心養性)
家不在財勢權位,父慈子孝自安榮。(修身 齊家)
~~真佛只論家常~~道在日常~~
人間百善孝為首 盡人合天身不殆
生而為人-盡為人之道 (待人處事 孝悌仁義)
-道在自身 (不假外求) ↘
-道在日常 (不務奇異) → 明此理
-老實修行-不殆-合天道
天道-天覆地載 生養萬物 不據不有
人道-盡性踐形 參贊化育 大公無私
~~常理常道~~處處是道~~觀察體悟.
(天經 地義 人行) (平常普遍) (學而時習)
~~行孝之方
子曰色難明其意 自問深省己心態
今之孝者謂能養 不敬何以別乎待
論語: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
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雙親之年豈不知 喜懼之餘盡孝快
父母唯疾心憂也 故當體心身自愛
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論語:父母唯其疾之憂。
事親幾諫和顏現 見志不從敬弗改
勞而莫怨亦體逆 躬行孝責無旁貸
毋遠處尋求菩薩 速孝家中二老邁
論語: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
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62 孝思鰥寡親影單
父或母若有一方已歸空,在世父或母頓成鰥夫
或寡婦,形影孤單,且失去生命中最重要之依靠,
為人子女者,更應體貼關懷,使父母開心、安心、放心。
~~景物依舊 人事全非
仰對青山 綠水奔流 瞧見戶樞 深鎖依舊
獨見吾親 單影守候 歲月流逝 穿越數秋
死者如逝 此身難再 誰盡孝思 淚滴床頭
~~追懷 思念
逢食思親 雙手炊事 闔家共餐 美味香色
愛心撫育 無微不至 日復一日 兒健康碩
望月圓時 清風吹拂 孤燈伴隨 語涕灑落
~~憬悟遲矣
後悔當初 未能醒悟 生前行孝 克盡職責
~~悔之晚矣
~~仙佛之勸勉
爾今爾後 立身行道 晨昏定省 侍親左右
銘肌鏤骨 賜以優言 勵短引長 懇切感格
顏氏家訓:
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念佛行善 迴向親恩 養育之恩 深如山河
念佛行善-念念存佛心,時時做善事。
孟子:是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也。
善能滋木 欣欣向榮
庇蔭後代 子孫福澤
水-滋養樹木,開枝散葉,欣欣向榮。
善-庇蔭子孫,成才成德,福澤綿長。
∴ 念佛行善=內德+外功=福慧雙修
(一舉數得:報恩 蔭後 成己 助人)
資料來源:摘錄自百孝經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