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蒼雪大師體驗了「即心是佛」的哲學勝境,是禪修觀心法門,
體驗「平常心是道」的休閒生活。
知識最先出現於人們享有休閒的地方。埃及以數學先興,是
因為僧侶階級享有休閒。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洗浴時
發現槓桿原理;牛頓(Newton)賦閒在家鄉,生活恬淡,期
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把
「休閒」的定義形容為「心無羈絆」的狀態,他說人生最美好
的事情就是休閒,世上一切事物環繞著的本是「休閒」。
「休閒」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
休閒哲學
中國古代「休閒」哲學,首推老子倡議的「返璞歸真」生活
態度。他的「道」的境界是「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方
法莫過於「忘其身而身存」,忘掉日常諸多煩惱,忘卻生活
中許多不必要的人與事。《莊子》「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
於道術」,方法是「心齋」、「坐忘」,追求超越、高遠的
境界,將「游於方內」與「游於方外」相提並論,莊子認為
真正的休閒,是在世間修出世法。
儒家則是積極入世,轉化為個體道德的實踐。道家強調個體
自由,追求超越境界。
禪宗融合儒、道思想,認為生活無所謂「入世」與「出世」,
在世間修「出世法」,生活休閒裡,依然離不開世俗人生,
於是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的「心無羈絆」狀態,與蒼雪大師的「終日凝然
萬慮忘」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表面上平淡無奇,本質上是實
踐「平常心是道」的生活休閒,體驗「無念」、「無相」、
「無住」,即心是佛的哲學勝境,是禪修之路、觀心法門,
體驗「本我」自由存在,人生活的高峰狀態。
《醫.藥.人》 第 6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