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理想人物與功夫論研究

2015102119:55
一:各篇主旨:

〈逍遙遊〉
理想人在於:無待(超越相對之世俗世界)、
      無為(無有心之造作)、
      凝神專志即可顯其大作用。(全體大化)

〈齊物論〉
理想人絕言說智巧之分別,乃在其有能通透之妙慧,
故可絕是非,去分別,不須言語之爭論,
卻可以超時空之限囿,無所作為卻又無所不為,
一齊萬物,道通於天。

(離分別之妄、去人我之迷)

〈養生主〉
理想人乃養真存性,其功在:順其自然,不刻意營求造作,
凝神專志以養性,去遁天之刑,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
謂之「懸解」,此似薪盡火傳乃自然之道也。(存真養性)

〈人間世〉
心齋以虛其心,可以去成心,妙智自生;
忘己自安於不可如何之境;隨順物性與世推移,可以自全;
不材之用是為大用,可以全生養性。(虛己無求)

〈德充符〉
理想人可破假相之惑,悟不變之真常,
絕生死之變化,以自作主宰。
德長則形忘,自有安定之力以安人,安心順命,唯德者能之。
至人以名聞為桎梧,以同死生,一可不可為相用。
才全德不形,以無心應物,物不能傷,雖德不形,萬物歸附焉。
天授人形,宜順天以去人之執情,無為而天養,雖渺與人同居,
卻偉與天同體。故知德充於內,必能神符心會,忘形釋智。

〈大宗師〉

完具體相用,乃是以稱至人神人聖人,可為萬世之宗而師之,
此謂大宗師。內聖之學,至此為極則。


〈應帝王〉
無累於物,為君之道先自正以遂於人;無私無為則天下自治;
明王游無為而天下治,受技繫累不能聖也。
大道隨機應化,不可測量,唯去偽真樸可得之;
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物不藏,故物不能傷;
人為營劃適足以傷其本真。
 
二:莊子所建構的逍遙與無掛礙之價值體系下之理想人如下:

1.名字:至人、神人、聖人、明王、真人、德人、天人等…..
2.知見:破形骸拘囚;思想不為血軀所困 例:薪盡火傳
3.性情:精神昇越作用(不受外在影響) 例:遊乎四海之外
4.生活:不執著、不受塵累
     例:不食五穀、餐風飲露、
      乘雲氣(順物而行)、御飛龍(隨時而化)
         (1)姑射神人,例:肌膚若冰雪…..處子
5.容貌: (2)德長形忘之醜人,例兀者、惡者、闉跂支離無脹

綜括上述,理想人,無凡俗生活之虞(或雖窮不以為慮),
含飲食男女與睡眠等欲求(不食五穀、餐風飲露),
且無執無求,故無生離死別(以為天之變化)、
怨憎會、求不得等苦腦,其內心安定無生老病死等無常之憂,
超越時(不為血軀所困)空(乘雲氣、御飛龍)限制,
夭壽美醜(破形骸拘囚)不妨其德用(德長形忘),
故真能自作主,且能享其自受用之樂;
無為無心,卻可使人自然受其吸引與化導,
甚至是生生萬物(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何以致之,此則
功夫論

三:功夫論
 
各篇有關功夫論部分,綜合如下:
 
〈逍遙遊〉:無待、神凝、不以物為事
〈齊物論〉:死生無變於己、利害無足論矣、以明、兩行、
      懷之、不作為、參萬歲而一成純、忘
〈養生主〉:不營求、凝神、安時處順(反遁天之刑)
〈人間世〉:不材、大祥
〈德充符〉:德長形忘、以名聞事功為桎梏、才全德不形、
      不謀、不斷、不斲、無喪、不貨
〈大宗師〉:離執、寡欲、無我、善、行解、安時處順,懸解、
      善生死、相望乎道術、效法天、無損心、忘失、
      無所為而為、坐忘
〈應帝王〉:其覺于于、其知情信、正而後行、遊心於淡、
      合氣於漠、順物自然、不自己、弗恃、莫奉名、
      紛而封戎、用心若鏡

將之再約簡,可得:

1.內無所求(無待、不以物為事、死生無變於己、利害無足論矣、
 不營求、不謀、不斷、不斲、無喪、不貨、離執、寡欲、無我、
 不自己、無損心、弗恃、莫奉名)

2.凝神定心(神凝、參萬歲而一成純、忘、忘失、坐忘)
3.無為大用(不以物為事、以明、兩行、懷之、不作為、
 安時處順(反遁天之刑)、德長形忘、以名聞事功為桎梏、
 才全德不形、善、行解、懸解、善生死、相望乎道術、效法天、
 無所為而為、其覺于于、其知情信、正而後行、遊心於淡、
 合氣於漠、順物自然、紛而封戎、用心若鏡)

四:凡俗以迄於理想人格之歷程,試申述之如下:

(一)、經調適上遂以契本體之和諧:

萬物各順其性,各遂其生,並育而不相害。既無功名利祿之
價值希求亦無爭亂造作之束縛困頓,此乃《莊子》形上本體
之歸趨。而凡俗之人欲達此境,其功夫在「調適而上遂」。

透過內在精神的專注超拔,開顯沖虛之心靈,得以無往而無
不自在。茍能契合本體之和諧,則世俗之材與不材,用與無
用的價值取向,則可等齊觀之,自不受其囿亦無其苦。

目標重在:本體之和諧。


(二)、藉精神修養以契理想之人格:

《莊子》既開拓一個自然和諧之理想境域,而此境域必須透
過精神修養方能達到。此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可知。

「至人」乃以天地造化自存於心,故能超越外在觀象(如水火、
寒熱、驚恐、生死等)與執著。

「神人」乃是內在精神之飛昇所致,不唯己身無生死之患,
乃至顯體發用,萬物依之自然遂成。

「聖人」則以自然為宗,無欲無為。

「己」、「功」、「名」指的是人的形軀官能「我」,及因之
而起之「我所有」等情識執著與糾結。

而「無己」、「無功」、「無名」乃就工夫而言,專注於精神
主體的修養,去除人身官能的束縛與欲求的束縛。

換言之,透過去除「我及我所」之執著,理想之境方能豁顯。
一如佛門所謂理可頓斷,事須漸修,莊子之成就理想人格益
須漸次超越,正如〈大宗師〉中女偊所言:自外天下→外物
→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至攖寧之進程一般


可見功夫不可躐等,必須循序漸進而成。


(1)凝神(定功加密)

體道的工夫,是透過心靈的虛極靜篤乃至與物冥合。
一如庖丁解牛的神遇,庖丁以「官知上而神欲行」,
而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恢恢乎其於遊
刃必有餘地」。

其特點在於「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二句,以技術的精純,
達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比喻由於吾人內在的精神專注,
遂能臻於自然與萬物冥合之境地。此乃功夫進程中之關鍵
所在。


(2)心齋(定慧均平)

《莊子•人間世》曰:「唯道集虛,虛者『心齋』。虛者
沖虛;齋者靜篤。集虛心齋,是將人的沖虛心靈,內在靈
府致虛極,守靜篤,進而隨大化流行與自然冥合。」如「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
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直,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就內在修養上,功夫加密深邃。繼前之凝神專注,摒除
耳目官能之偏執,故外在諸功名利祿,聲色欲求,善惡
得失皆不入於心。再向上一著,使精神與天地之氣,大
化流行相互契合。

故心齋之後,即臻於「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
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的境界。

亦即靈府虛靜恬淡,寂然無為,心如明鏡,虛靜無已,
故能平等觀照,與天地萬物通體和諧。


(3)坐忘(破惑見真)

「坐忘」者植基於心志專注,而消弭形體官能之定執。
「坐忘」一如〈齊物論〉「今者吾喪我」的「喪我」;
〈逍遙遊〉「至人無己」的「無己」,皆由我執之根除,
再通過「坐忘」、「喪我」、「無己」之進境,以開顯
「天地與我並存,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之境界。

誠如〈大宗師〉云:「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謂也?
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
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
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
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此中由顏回之忘仁義、忘禮樂,
進而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之坐忘。
即顯墮肢離形,即可不拘囿於形軀死生之桎梏,故能「安時而處
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間世〉)。

可見,黜聰明,去知性,且泯除仁義禮義的拘限,則吾人之內
在心靈方能免於官能之偏執誤引,方能不膠著於是非迷執,而
得藉由致虛守靜→明照通觀→以臻於自然和諧,以達天人契合
之境。


(三)、因物我冥合以契全體之大用:

「真君」自由逍遙之境界超越,乃因凝神心齋坐忘而開顯吾人
內蘊之精神,與天合一。茍能將此平等觀照落實到人間世,則
現象界必呈共通和諧之狀。

「至人」乃透過凝神心齋坐忘,開顯含德之厚,故能超越形軀
之拘限與心知情識之偏執;進而隨物應變,順應自然之化,與
天地合而為一。亦即以自身內蘊精神無限飛揚提升,而與天地
自然契合為一;又以含德之厚,平等觀照,則又與萬物合為一
體。以此物我體同,故世間萬象,用不用
、生與死、是與非
有與無
等皆一時具泯且通體和諧。



本文摘錄自:http://www.hfu.edu.tw/~lbc/BC/5TH/BC0543.HTM
《莊子》理想人物與功夫論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許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