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戒定慧?

2016031317:15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定、慧,所謂「悲智雙運,定慧等持」。
「悲智雙運」,悲是慈悲,智是智慧。
有慈悲沒有智慧,會產生愛見大悲,心不得解脫
有智慧而無慈悲,無法圓融地度眾生,所以一定要悲智雙運。

「定慧等持」,有定、有慧,佛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上落實、
生根;如果只有定、沒有慧,就沒辦法廣開方便、恆順眾生,
沒辦法斷除煩惱,所以要定慧等持,才能真正達到自利與利他。 


所謂的寂照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寂照一如。
所以寂就是定,是如如不動的這念心,是心之體;
照是慧,也是心之用。這念心有體、有用,如果只是寂然不動,
沒有照、沒有慧,這念心就如同木頭、石頭一般,產生不出作
用,還是不完善,所以這念心不但不攀緣、不顛倒,而且要清
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清楚、明白、作主,又能寂然
不動,這念心就稱為無上菩提妙明真心;若從禪定來說,這就
是定、就是慧。 


在唐宣宗時,有一位薦福弘辯禪師。唐宣宗問薦福弘辯禪師:
「什麼是戒定慧?」

禪師答:「防非止惡謂之戒。
         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
         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解釋得更為清楚。 


什麼是戒?大略來說,防非止惡就是戒。

「非」就是不如法的事,殺、盜、淫是「非」,
五逆十惡是「非」,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非」。
防非,就是防止自己不要犯這些過失,停止這些惡業
心不起貪、瞋、癡,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身體不做殺、盜、淫之事,這就是防非止惡,這就是戒。 


什麼是定?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就是定。

「涉」是接觸,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
心不攀緣,不被六塵境界所染污、牽連,
不隨外面的境界產生緣慮、執取。
看到好的,心不染著、不貪愛,這就是定;
聽到別人讚歎自己,不生歡喜心,這就是定;
看到壞的,心不煩惱,這就是定。
如果看到好的,心生歡喜,心就在動了,哪還有定呢?
聽到不好的聲音,覺得自己很委屈、很煩惱,這是沒有定。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又講:「無住生心」。六根對六塵境界不攀緣,不想過去、不想
現在、不想未來,這雖然是一種定境,但是不一定有智慧。
不想,就是不起念頭;如果沒有念頭,卻覺得無聊,甚至打瞌睡,
這非但沒有智慧,也沒有定。

「無住生心」,生心就是智慧,這是本具的智慧,不同於世間所
學的知識。知識是由經驗累積而來,或是從看書、學習所獲得;
能看、能學的這念心清楚、明白,能分辨書中的知見是正、是邪,
知道是正知見而去學習,這就屬於智慧。 


「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無論是出世間法、世間法,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須了解心與境
這念心起的是善念?是惡念?是雜念?是無念?外面的環境是
順境?是逆境?是善境?是惡境?是染污的境界?是出世間的
境界?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念頭是什麼,也不知道外面的環境是
什麼,就是迷迷糊糊的眾生,迷心又迷境,不但自己的心迷惑
顛倒,對於外面的境界也是迷惑顛倒。 


修行不但要有戒、有定,更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要知道外面是什麼境界,心與境都能鑑別,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都能明明白白。譬如,大眾在聽法的是心,師父現在在說法是
境,要知道自己現在這念心在哪裡
:現在是在聽法、還是在打
妄想?是起善念或是惡念?「我現在在聽經聞法,怎麼打這麼
多的妄想?」既然在聽法,就要把過去所有的是是非非、一切
放不下的都要放下,再也不打妄想,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現在就是專心聽經聞法。 


專注在聽經聞法的就是自己的心,這念心要時時刻刻作主。
師父說法,乃至於說法所在的這個講堂就是境。一個是聽經的
心,一個是聞法的境,只有這兩個境界,其他的都不要想,再
想就是妄想。現在明白了,就老老實實聽法,清清楚楚地用耳
根聽進去,聽進去以後再去思惟。


有心、有境,就是相對的境界,即使這時的心與境都是善、是
清淨的,但是有心、有境還是相對,最後要把能聽的這念心與
所聽的境歸一,這就是慧。
這些是告訴我們什麼是戒、定、慧,
這個道理對於修行很有幫助,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
實受用。


定慧本是一體,不是兩個;可是在修行的次第上,先要持戒清
淨,戒行具足才能產生智慧,有智慧才知道返照,才能漏盡自
己的煩惱,漸修和頓悟的差別就在這裡。雖然都是講這念心,
一個是把定慧分開來講,一個是合併起來講。
對於下根、中根、上根的人,必須將心性的道理分開來解釋,
可是對上上根機的人就不需要分開解釋,直接講心性、直接講
禪,禪就是定慧具足。

本文摘錄自:
http://www.ctworld.org/turn/sutra/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