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尊老大人開示~~~
心的本體是什麼?性的本體又是什麼?
怎樣才可以能達到明心見性?
師尊老大曰:這是一個真心修辦道的人,都應該問的問題,
也是所有諸佛都沒辦法回答的問題。
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諸佛菩薩久證菩提,早已明心見性,
為什麼没辦法回答?
道是無形無相,心性是非語言文字,說了墮入形相之中,
看不見聽不見,你說它是什麼?
壇經六祖說了很多法,明心見性講得很清楚,
佛不說法衆生無有出頭時,佛若說法衆生死在佛法輪盤裡。
明心見性,只有靠一步一步的工夫,
而不是,是什麼可以解釋的。
當初五祖說要讓大家作一首偈來看個人見性與否,
當時神秀作偈,還記得內容嗎?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哪裡錯了呢?心非鏡。
而惠能作的偈,還記得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哪裡對了呢?本來無一物。
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是落入修的功夫,錯在心非鏡,
就是把自性當作菩提樹,
把自心當作明鏡臺,把它套入形相中,
道無形相,亦非語言,如此者乃是未悟自性,
不識自性真佛,不識自性真佛,
又如何得見本來面目,了然見性呢?
惠能的本來無一物,是頓悟的功夫,
對在本來無一物,心性是無聲無色,
故至道幽深,至理絕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不立文字,教外别傳,心性本來清淨,清淨即無塵,
無塵即無物,無塵無物即見性,見性即自在解脫。
譬如說花瓶,是在說花還是在說瓶?
花和瓶都是名詞,對不對?
但是當兩個名詞在一起,上面那個名詞就變成形容,
所以花瓶是在講瓶子,裝花的瓶子。對不對?
那瓶花呢?這時就變成瓶是形容,花才是主體,
就是裝在瓶子裡的花。對嗎?
那菩提樹,就是把菩提智慧看作樹;
明鏡臺,就是把心當作像明鏡一樣的物品。
菩提樹、明鏡臺,都落入了直接將身心套入物體當中,
所以便是將身心有所侷限,觀點就狹窄,
而菩提本無樹,便是把菩提與樹分開,可以用形容,
但不可以把它當作是物品,明鏡亦非臺,
可以把心形容為明鏡,但是不能用一個名字去套住它。
所以心性就是如此,可以用任何的譬喻,
任何的形容去參悟、去了解,卻不能把它套牢、看死。
所以明心見性是什麼?
答案就是:不是什麼。那又要如何給你答案呢?
心性是離語言文字形相,只是強名曰道,
講了又不對,不講也不對,道在心性中,本自有之。
師母老大人慈悲開示~~~
明心見性是什麼?
性本自然,故心無有不淨。
明心見性是一種修道過程的名詞。
性既自然,心本清淨,哪來的明心?哪來的見性?
至於心中之妄想物欲沒有了,叫做明心見性。
物欲妄想蔽心,心則不明,心不明,性不能現,
一切之處事,則不能自然之流露本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則是明心見性的過程,
上明是光明,明德是天性,
光明自己的天性,就是使其明心見性。
到達了明心見性之境界,就是(大學)的(止於至善),
所謂的見性成佛。自性的流露就是明心見性。
對於身外之物看淡了,有如錢財、名譽、地位、看淡了,
可以漸趨入其境也。
老子所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等等,這都是看淡世情之方法。
我們也可以在壇經裡,做個對照與印證,
惠能大師曰:因何聞法,不自開悟?
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
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為什麼得聞了正法,還不能在自己心中開悟,
是因為自心的邪見業障深重。
貪瞋痴慢疑,煩惱與不正見,遮蔽真如,
故而不能見性,没有經風吹,日光就不能照輝,
風譬喻正法,修道不得正法,不能見性。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不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上不能染,即是見性。
智慧本來亦沒有大小之分,是因為一切衆生自心,
迷與悟不同,迷為衆生,悟為佛,衆生與佛在一念之間,
修行要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專注在每一個念頭,
每一個刹那,不可不慎。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心迷不見自心是佛,修行向外求佛,
離開自己的心,外無別佛,皆不悟自心是佛,
向外馳求,覓佛終不得。
若能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什麼是開悟,
開悟是在自己的心性中去開悟,悟自性是不生不滅,
自性是諸佛之不二法門,悟自性是佛,外無别佛,
修行不在表面功夫,人為造作,看起來很有禮貌,
很守規矩,不一定正確,修道不是為了功而修,
也不是為了九品蓮臺而修,而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
於自心上常起正見,念念智慧、念念真如、
念念不被邪見迷染,即是見性成佛。
善智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靜,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智識!三字意義非凡,雖然是對衆生的尊稱,
若是佛看人亦是佛,佛尊稱人為佛。
明心見性的人叫善智識,也就是佛的意思。
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衆生、佛、心,三無差別,佛與衆生,是在自心的迷與悟。
心迷昧了、良心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曰:衆生;
自心覺悟了、良心復活了、自性清淨了,曰:佛;
佛在衆生中,離衆生外無別佛,故曰:衆生是佛;
煩惱即菩提,菩提在煩惱中,離煩惱外無菩提可得,
故曰:煩惱即菩提;菩薩是憂天下之憂而憂,
但願衆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故曰: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心是一切萬法之本,性是一切萬法之源,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可造天堂,心可造地獄,
心可生佛,心可生魔,一切聖賢,諸佛菩薩,
凡夫衆生,皆在自心中演變而來,
心明了,即真如本性自露。
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夫人心本清,性本自淨,是涅而不緇,磨而不磷,
人之自性本來就如此,你想污染它污染不得,
真如之本體,本來清淨,本來光明,
是不修而自淨,不修而自光自明。
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不識本心不能明心,不識本性不能見性,
修道你要認識本心是什麼?本性是什麼?
什麼是自性中的本有?什麼是自性中的本無?
了解後你自然可以明心見性。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自歸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無我心、
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
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須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常虛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師尊老大人曰~~~
心有善惡之心、理欲之心、覺迷之心、真妄之心、正邪之心、
曲直之心、智愚之心、實虛之心、誠怠之心,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是聖人能棄惡從善明心,
明心即見性,見性即明心。
若能於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知心是一切萬法之源,
能造恒沙諸功德,能生恒沙諸惡業,
一切聖賢,諸佛菩薩,皆在自己心中而成就,
明心了心本清靜,見性了性本無染,即是明心見性,
心無不淨,性本自然,哪來明心?哪來見性?
心清靜了,本性就清靜;
心無塵了,本性就無物;心光明了,自性就光明,
修至心中無塵即明心,修至性中無物即見性,
修至妄念不生,後得成佛,豈虛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