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2018101417:40
君子平日勵志為學,原是為修己安人,並非為沽名釣譽。
到了才德卓越而有所表現的時候,自然令人敬仰;
就是身後,他的道德文章還活在人們的心。

若是平時悠悠閒閒,一事無成,
活著時沒有建樹,死後更沒有人稱道,
這一生竟成虛度,豈非終身之恨,
想到此,怎能不發憤用功呢!

「佛說人身難得今已得」,
一個人來此娑婆世界走一回,是要很多機緣的會合,
若此兩手空空回去了,不知何時能再來,那不可惜哉!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流傳至今,在五千年中的人,
有如「恆河沙數」不能計算出其數的人,
而到今天能被人記得的人,究竟有多少?
除了在書籍經典中所述尚可偶而被人考證之外,
能讓大部份人朗朗上口的一定不多。

有點枉費此生的感覺,若不小心墮落佛家所云之三惡道中,
那真是太冤枉了。

所以佛家教人:「今生不度待何生?」
你自己想一想,
不管你現在是貴為天子,無造福百姓,將來會遺臭萬年;
今為大財主,無濟世救人,俗言:「富不過三代。」
將來骷髏一具或骨灰一罈,連自己的子孫都不知道,何況別人。

故古人說:「一生為人要為天下立功、立德、立言。」
佛家主張自度以明心見性,成佛以度人。

以此看來,自己修道以自度而度人比較適合眾生,
愚與賢皆可行之。

如大善人王鳳儀幼小為傭放牛,自讀聖賢書,後能行聖賢言,
能以說話治病,提倡建立女子學校,到處講道德,
往生後,其「言行錄」被視為度人的經論。

資料來源:網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