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問孔子行軍佈陣的方法。
孔子回答說:
「宗廟祭祀,陳列祭品的禮器之類的事,
我曾聽說過,至於用兵作戰的事,我卻沒有學習過。」
孔子因衛靈公無道,想勸他行仁政,
如今見他一心只想征戰,是不愛人民,留在衛國已無益,
明日便收拾行李起行,離開衛國。
後來想去陳國,走到匡城,被公孫戍誤認為陽貨而圍住五天,
因糧食不夠,跟隨的學生都因飢餓而病倒,無法起立。
子路見孔子時時奔波,不得行其道,心中不平,
懷著憂鬱的神色去見孔子說:
「抱著大道的君子,理應受上天的眷顧,怎麼會這樣的窮困呢?」
孔子說:「窮通得失,皆有天命。
就是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但他能夠安份守己;
不像小人,一遇窮困,就忍耐不過,胡作非為了。」
孔子五十四歲春天,離開魯國,先到衛國,
住在子路妻舅顏濁鄒家。
顏濁鄒為衛大夫,隔日啟奏衛靈公知道,
靈公很高興,按孔子在魯國大司寇的俸祿給孔子。
因百官及其愛妃南子反對,沒委任官職。
經過半年,一日,靈公召見孔子。孔子拜說:
「丘承蒙主公恩賜,無功受祿。」
衛靈公說:「自從公孫戍興兵作亂以來,寡人憂心忡忡。
夫子精通六藝,請問遇上大夫作亂,
如何佈陣剿滅?」
孔子說:「丘乃弱質儒生,論及禮儀略知一二,
若是軍旅之事,便一點也不懂。」
此次對談,不歡而散。
後在衛國拜見幾位賢大夫,對蘧伯玉相見恨晚。
到了秋天某一日,孔子師徒離開衛國,走向陳國,
在入二國邊界處,收徒公良孺。
到了匡城被誤認為陽貨而受公孫戍帶兵圍困五日,
半夜突圍又回衛國。
後又去宋國、鄭國,想去晉國沒成行,又回衛國居蘧伯玉家。
五十九歲到陳國,到六十三歲離開陳國,
走到陳國、蔡國邊界,因受楚昭王邀請,驚動陳、蔡兩國,
派人圍困七日,絕糧而學生又生病,第五日時,
夜晚,孔子望著天上的月牙,叫喊:「仲由!」
子路馬上來到身邊。
孔子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
子路生氣地說:
「老師都做善事,應有善報,卻遭惡人圍困三、四次,
恐怕老師仁德不夠吧?」
由此可知,現世人的一生,是受前累世業所牽,
今生的造作,是下輩子的因,
所以佛家說:「凡人怕果,菩薩怕因。」
雖是現世聖賢也離不開因果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