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悲傷

2019091617:08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因人而異。
親人剛走的頭幾周,自然會感到悲傷、睡眠困難與痛苦的
思念,甚至覺得憤怒。

哀慟是人性的自然反應,不是疾病,沒有克服的正確之道。
大多時候,在親人走後的六個月,我們會慢慢調適過來,
恢復日常活動,重拾歡笑,想起心愛的人時,不再有椎心之痛。


不過,就算不是意外死亡或猝死,死者身邊的人也可能久久
無法化解傷痛。

在二○一五年一月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席爾醫師提到
「複雜性悲傷」(Complicated Grief)。複雜性悲傷是一種持續
逾六個月的強烈悲傷狀態,可能間接帶來嚴重的健康危險。
席爾醫師敘述一名六十八歲的寡婦,在丈夫離世後四年,
依然走不出哀痛。她睡在沙發上,因為受不了睡在夫妻曾經共眠
的床上。她覺得參加兩人以往攜手參與的活動太過痛苦,做菜也
總是令她想起過去,因此她有一餐沒一餐。
她一下子氣照顧丈夫的醫療人員,一下子氣自己沒有提早發現丈夫
的病。

複雜性悲傷的症狀包括了強烈的思念,經常想起故人,無法接受
親人死亡的事實,難以想像少了那個人的生活還能有意義。

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席爾醫師指出,陷入複雜性悲傷的人,
往往感到震驚、不知所措或情感麻木,他們認為自己的幸福快樂
繫於死去的人上,因此與他人慢慢疏遠。

席爾醫師說,複雜性悲傷就像癒合不了的傷口,最容易陷入複雜性
悲傷的,是失去戀人或伴侶的人,占病例百分之十到二十,甚至高
過喪子的人。此外,面對親人突然去世或暴斃,也比較容易出現
複雜性悲傷,以六十歲以上的女性居多。

死者生前若沒有提早安排照護計畫,可能提高遺族陷入嚴重悲傷
的風險。該繼續治療潛在疾病直到最後一天嗎?沒有康復希望時,
該用呼吸器或餵食管嗎?心跳停止時,要施行CPR嗎?當瀕死患者
無法親自表達意願,至親往往必須痛苦地做出臨終照護的決定。
上述的選擇最好在精神狀態良好時與近親和醫師討論,因此,
各國也開始推廣「預立醫療決定」之簽署概念。

另外,死亡的情況愈是糟糕,出現複雜性悲傷的機率愈高。比方說,
在二○一二年,美國康涅狄格州小學發生槍擊案,包含在現場自殺
身亡的兇手,共二十七人喪命,其中有二十位學童。這些孩童的父母
非常可能出現複雜性悲傷。

康乃爾醫學院設計出一套悲傷強度量表,協助民眾判斷自己對親人
死亡的反應是否過於強烈持久。

大約有三萬人完成量表,但顯示有悲傷性反應的人並不多,大約落於
百分之七到十之間。最難走出悲慟的人,是失去「畢生摯愛」,
或者失去自己深深依賴的人。

複雜性悲傷可能影響神經心理,改變大腦活動,傷害記憶與調劑情緒
能力。若不接受治療,可能導致長期睡眠障礙、藥物濫用、自殺行為、
免疫功能失調,提高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沉溺於悲傷中的人經常被診斷為憂鬱症,但席爾醫師指出,藥物偶爾
能夠幫助患者,卻不是最有效的療法,要在最短期間達到效果,必須
採用認知行為療法。


  •   asd9595 於 2019-09-17 08:49 1F
  • 感恩您的分享,謝謝您,祝福大家都能早日 走出悲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