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 第六

2015011921:5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弟子誰最好學﹖」
孔子回答說:「有一位顏回,這個人的好學,是不生氣,不怪罪別人,
發生過錯時,學習讓所犯的過錯不再發生。不幸這個人短命死亡,
從此;再也看不到像這樣在仁德上好學的人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說:「顏回,他的心長期不違背仁德之心。其他的人,
只有短期的效果而已。」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真的是一位有賢德的人,那就是顏回!一竹籃簡單飯菜,
一瓢的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一般人對於窮困都憂愁的受不了,
但是顏回一樣自得其樂。真的有賢德的人,那就是顏回!」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說:「人的品德涵養(綱常倫理的正道),哪一個人不是自
本性(天性)發露出來?只有綱常倫理的正道,才是人的本性啊!」


註:本性。儒家曰:「良心」。聖經曰:「道德」。佛家曰:
「菩提心」。道家曰:「玄牝」。也就是說綱常倫理就是本性。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與生俱來的道德良心,若是沒有後天的修為、修養,
我們的毛病、習性、脾氣都還在,所以言行舉止是不會文雅的。
重視後天的學問、學歷、名位、美貌,但是不重視道德良心,
所以言行舉止是虛偽的。道德良心能夠發端出來,並且學習在
待人處世上去落實,去除我們的毛病、習性、脾氣,這樣表裏
合一、言行合一的人才是君子。」


註:「文質彬彬」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
    也用作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知道要遵守綱常倫理的正道,不如起而行去好好落實、
實踐,能夠起而行去好好落實實踐綱常倫理的正道,不如開心、
快樂的將正道深植自己的內心,並且與他人分享。」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孔子的學生樊遲即將從政,所以請問孔子何為「智慧」。
孔子知道樊遲迷信於鬼神,經常求神問卜。所以,孔子告訴他:
「在職務盡自己應盡的責任,勤政愛民,忠於本位,尊敬鬼神
但不迷信,就可算是智慧了。」
樊遲又問「仁德」。孔子說:
「仁德之心,都是先從苦難中磨練出來,才能體會百姓的苦難
與難處。這樣的的體會,才能愛民如己。」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說:「『有智慧的賢士,像水般的柔和、寬容(水到任何
容器、環境,均可融入);有良知、良能的賢士,像山般的虛
懷若谷(山形壯碩,但卻默默無聞的在大地肅立著)。』
『有修養的智者,待人處事應對、進退得宜;有慈悲心的仁者,
不計較、寬容他人。』;『有目標的智者,樂觀豁達、深入事理、
洞見觀瞻;有側隱之心的仁者,謹言慎行、寬容忠誠,容易獲得
他人敬重、愛戴。』」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以輕佻的語氣問孔子說:「有人告訴仁德君子:『井中也可以
找到仁德!』這位君子應該如何處理?」孔子說:「君子真會在井
裏找到『仁德』嗎?君子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修習仁德時,可以向
君子學習好的仁德,但是不會向偽君子學習虛偽的仁德;君子被引
導至錯誤的方向學習,但是有自知之明,知道那是錯誤的方向,所
以不會言行舉止有所偏差,背天行事、逆天行道。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問孔子說:「能夠藉由我們的作為、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當中,
慢慢奠定他人對綱常倫理的根基,這樣的作為好嗎?這樣的作為可以
稱的上是有仁德的人?」孔子說:「能夠先改變自己,由自己做起。
再以影響力,去影響他人的思想、觀念引入正道,這樣的作為是聖人
才做的到的!像堯帝、舜帝這樣的聖人,還自覺做不到這樣的德性!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是自己先立定人生的志向,以『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去成就修行品德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己真走過的路,超越自己的困境;也引導他人超越困境。能夠把
自身所修習的,真誠的與他人分享,互相幫忙、互相體諒,就可以
說是修德養仁德的方法了。」

http://tienlu.homeip.net/dvbb/dv_rss.asp?s=xhtml&boardid=21&id=442&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