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 第十五

2015011922:52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
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
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
了衛國。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
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
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
了。孔子說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
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
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學術界普遍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
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
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
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
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增廣賢文》上說:"酒逢知己飲,
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其實在現實
生活中是很難把握的,所以孔子那能夠把握這兩點的人叫做“知者”。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說:君子把道義作為行事的跟本原則,按照禮法去實行,用
謙遜的言語來表現,用誠信的態度去完成事情,這是真正君子了。

《論語》中孔子多出論君子,
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境坦白舒泰光明磊落,小人則經常憂慮不安)。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只知道義,小人心中只知利益)。

“君子不憂不懼”(不憂慮不害怕便是君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小人則相反)。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會為自己所說的超過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什麼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麼事都責求別人)。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的態度不莊重就沒有威儀,所學便不會穩固,做人處事以忠信
  為本,不會和那些不講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過錯一定會勇
  於改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
的一個特色。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
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
肅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
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
那也是不完善的。為官者不僅要有德有才有形象,更要講求法理原則,
這些都當是為官者不可或缺的素質。

http://tienlu.homeip.net/dvbb/dv_rss.asp?s=xhtml&boardid=21&id=45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