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孝經 67~70

2015070414:06
 
67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是最好的傳家之寶。以孝傳家,可使後輩子孫,
  修德積善,顯親揚名,而且必能得天護佑,福蔭綿
  長,故為人間至寶也。
 
  夫孝 乃大道之美 百行之本 
  是故 有道之人子 必孝順於父母
     百善孝為先    孝為眾德之本 
 
  大道-無形無相,自然無為-藉相而顯
  孝德-天性、常道-由人子之言行展現
  有道人子-志於道、據於德-孝親悌長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倫之樂
     -待人謙恭,處事盡責-達於圓滿
     -家庭 社會  祥和安樂 
   ~~大道之美 人性之美.
 
  晨昏定省 冬溫夏凊 出告返面 色悅辭和
  事親不煩 勞身不怨 從命不逆 婉諫不倦
 
  仙佛:
    出外必告言詳細  早晚問安合規矩
    孝心順性合親意  怨從心滅永不起
 
    能恕其親之過 而崇其美 
    補其親之短  而取其長

    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恕親之過--轉念體諒留餘地
   \補親之短--代為彌縫於無形
   /崇親之美--稱其美德於人前
   \取親之長--學習效法發揚之
 
    順其親之意  而悅其心 
    善其親之體  而覺其性

   父母有何心意?
    -兒孫  健康平安、堂堂正正
             家庭美滿、事業順利 …
 
   侍奉父母
    -口體之養  -孝敬關懷
    -不辱 …   -顯親 …
    -渡其求道  -明理修辦 …
 
   人人以孝之德為寶  戶戶以聖之道相傳     

 
   孝德為寶-天地重孝、必明賢、全家樂、
              人欽敬、萬古流芳。
              五穀豐登、孝化風俗、太平年。
 
   聖道相傳--無形無相--真空妙有
            --性道一體--藉相明理
            --聖人明此--教化眾生
            --知之行之--傳佈之
 
   民用和睦 上下相親
 
   孝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至德要道--孝--人間至寶
  
  仙佛:
     口不言狂妄之語   身不入危險之地
     心不起非分之意   行不踐無道之域
     -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明正見、走正途、立正命。
     ~~和睦、相親 ~~守道、行道、傳道。
 

    達 父慈而教 子孝而箴 
        兄愛而友  弟恭而順 
        夫和而義 妻柔而正 
        姑誠而從 婦聽而婉
  
    -人人以身作則,素位而行(角色) 
       明理修道,至誠率性
     -家庭和諧順適,美滿快樂(天倫圖)
        ∴  孝  乃道之美者
  
   修身 齊家  習聖賢君子之行 聖賢君子有何行?
   -孔顏曾孟、關張呂岳、前人輩們 …
   -格致誠正,盡己率性--內聖
   -立人達人,移風易俗--外王
 
 法仙佛菩薩之愿
   觀音菩薩-法華經‧普門品:
   佛告無盡意菩薩:是觀世音菩薩,…以種種形,
                  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天然師尊三大宏願:
   1.在先天渡化眾生,達本還源。
   2.在後天移風易俗,實現大同世界。
   3.繼往開來,復興中國固有道統文化。
       ~~~自覺覺他,濟世渡人

   使天下盡歸善  復世界為大同
 
  仙佛:千祥由來善念聚  佛門偌大引賢奇
        回頭是岸整綱紀  由己做起更積極
    
  欲修身齊家→效法聖賢仙佛
             →由己做起 → 牽引賢良 共襄盛舉
             →積聚善念 釋放能量→良性循環→大同
 
   仙佛:辨別賢愚無根據  保有初心蓮品立
         天賦靈明→無二無別 →聖不增,凡不減
         →長保初心→止至善 ~~使天下人明此…
 
68 孝性溫和孝味甘
  

   孝悌之人,必以仁心作主,其性情亦必合於
   溫良恭儉讓五德,且樂在行孝之甘美滋味中,
   此所以忠臣、聖賢,樂道者,皆出於孝子之門也。
 
   天下父母 為兒勤勞 為女操 籌劃職挑 責任劬勞
   厥齡方少 諸務未曉 敷衍了 親心的教導
   諄諄教誨言至寶

    ~讀書…才藝…性向…品德… 身心…
 
 仙佛:
   家中二老操家務  善輔身幼加愛護
   道義為綱諄諄誨  朝夕掛兒不開悟
 
   少年到老 牽腸掛肚為兒好 
   深怕兒    病痛身邊繞
   膝下懷思 恤憫孩提細關照 
   開心誇揚  兒女歡笑
   
  父母恩重難報經:母年一百歲,常懷八十兒。
  膝下懷思←--→承歡膝下
  (父母)         (兒女)
 
   可嘆世人 幾人力行孝道 
   功成名就 不思父母苦勞
 
  小時-父母是天-崇拜、依賴。

     稍大-廚子  清潔婦  洗衣機  提款機。
  成年-成就在己,忽略其功勞、苦勞。   
  
  窮年愛護  換輕視諷嘲 
  兒女妄為  親心隱痛絞
 
  烏鴉反哺  羊羔跪乳人人曉 
  孝敬椿萱  時刻守牢
  晨昏定省  敬愛如同養兒少 
  報答親恩  巍巍浩浩
 
  養兒女-關心照顧 無微不至 始終如一
  事父母- ?  ?  ?
  
  仙佛:
    普天報恩之方法 當以行孝積善主
 
69 羊羔跪乳當知孝
 
  孟子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蓋人有
  仁心,
能踐德成聖。況禽獸也有知孝者,如烏鴉反
  哺、羊羔跪
乳,人豈可不知孝敬父母!
 
  宦遊人兒 每從故門歸 望此青山依舊 草木蒼鬱
  常聞人言 總覺是
別離人腸中 親情喪 難撫懷

 
 仙佛:
  飄泊遊人否憬悟   親難常伴一生遠
  盲目官宦求 每見舊家蒼頹 孰掛牽
 
  屢見白髮  猶勞奔忙  縱  心力漸衰 
  仍記掛子女  際遇順舛
 
  際遇順遂-→工作忙碌-應酬不斷
 (慶幸安慰)-牽掛其健康、平安。
 
  際遇乖舛-→浮沉掙扎-懷才不遇
 (擔心不忍)-牽掛其心情、生活。
 
   然又幾多兒女 於風起清夜中  惦及年邁 
   起風的清秋夜晚--最令人感傷懷思,
   但  連這種時候--都未必惦記父母,
   那  平常日子,或白天忙碌時-- ?
 
 仙佛:
    休謂有兄弟  可分勞  兒女互推諉演
    勿謂今日不孝  尚有明日可孝  敷衍
 

   自問受其親恩 胡不思點滴簷前
 
 仙佛:
    兒若病痛身邊繞  懷幼憫關差錯無
    匐匍學行兒舉動  手不釋提愛心護
    飲食記載肚量知  定食定量不馬虎
    父心關惻母堪虞  為養孩兒不辭苦
             ~~全方位的,鉅細靡遺
  
   簷前滴雨-水滴石穿-多久的歲月?
 
  孝有三 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  其下能養
  今謂能養 豈關珍饈 否誠心敬  恐色難哉
 
  粗茶淡飯→誠敬悅色→承歡膝下
  山珍海味→不誠不敬→和顏悅色?
  當知  物有何貴賤  全乎孝行 
         心有何差別  全乎孝篤
         齊孝安宅乎

   物-以什麼分貴賤- 金錢? 新舊?
     -物盡其用,盡其本性--合道
   ∴ 人子事親-全盡孝道--可貴。
 

   心-有什麼差別- 好壞? 美醜?
     -真如本性,平等俱足--無別
   ∴ 為人處事-忠孝仁義--篤行。
 
70 烏鴉反哺孝親顏
 
   當今社會,因為小事而棄養父母者,多不以為意,
   殊不知烏鴉尚知反哺,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說孝道 人皆知 孝悌行者幾人實
   養兒成 是怙恃 天經地義兒孝之
 
   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父母)
 
   論養親 先養志 兒能顯親大孝至
   發自心 行於外 敬孝父母在日日
 
   養志-順體親心、善繼善述--欣慰
   顯親-修己立德、濟世助人--沾光
 
  嚴慈在 不遠出 游必有方告親知
  慈親年 當曉知 欲報親恩須握時
        ~~皆在於體察父母之心意
 
  立此身 行大道 超拔父母趁此時
  萬善緣 孝開端 毆辱弒親喪良知
  ~~孝親悌長→忠信仁義,修養德行
 
  →待人處事→用真心 依理行→結善緣
  →立身行道
 
 仙佛:為求無憾此生中 不可渺渺枉用功
       羊羔跪乳叩親恩 烏鴉反哺報慈親
       畜牲且知昊天恩 為兒豈可失人倫
 
仙佛:木有根來水有源  追本溯源明始終
      天賦靈明智愚同  誠者踏實正心修
              ~~飲水思源  人人當孝
 
  性成孝友本天性 兒當反哺孝親心
  敦誠純良孝庭訓 教妻子同孝義真

  撰寫孝文孝歌誦 孝念可登五福門
  五福:壽 富 康寧 攸好德 考命終

  天賦靈明-平等俱足-率性合道-復性
           -反哺孝親-→ 敦誠純良 (修己)
           -教妻子同-→ 撰文歌誦 (化人)
                    -→ 得天之福報. 
  
   要以無為之心,行功了愿,然亦須知
   →有大愿→大功德→大福報 (大愿力)
 
   
為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所行之事,
   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
 

   又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汝母不能書,每行
   一事輒印一硃圈,或施食、或放
生,一日有多至十
   餘圈者。


   復又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隔年登第,
   授寶坻知縣。汝母見所行不多,曰:我前在家,相
   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
   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夢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
只減糧一節,
   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
畝二分三釐七毫。余為
   減至一分四釐六毫,
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
   師自五臺來,
余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
   一行
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
   ~~了凡四訓


資料來源:摘錄自百孝經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