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修養及處世(三)

2015111020:31
一、離婁章句下(十六)
二、離婁章句下(二十三)
三、離婁章句下(三十)
四、萬章章句下(一)
五、萬章章句下(三)
六、萬章章句下(五)
七、告子章句下(十六)
八、盡心章句上(九)
九、盡心章句上(二十四)
十、盡心章句上(十六)
十一、盡心章句上(十七)
十二、盡心章句上(十八)
十三、盡心章句上(二十)
十四、盡心章句上(四十)
十五、盡心章句上(四十一)
十六、盡心章句上(四十二)
十七、盡心章句上(四十四)
十八、盡心章句上(四十五)
十九、盡心章句上(四十六)
二十、盡心章句下(十五)
二十一、盡心章句下(十七)
二十二、盡心章句下(三十一)
二十三、盡心章句下(三十三)
二十四、盡心章句下(三十四)
二十五、盡心章句下(三十五)
二十六、盡心章句下(三十六)

二十七、盡心章句下(三十七)
二十八、盡心章句下(三十八)

一、離婁章句下(十六)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
     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二、離婁章句下(二十三)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
     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三、離婁章句下(三十)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
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
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
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夫章子,子父青善而不相遇
也。「青善,朋友之道也;父子青善,賊恩之大者。」「夫
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
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
是則章子已矣!」 

 
四、萬章章句下(一)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
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
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
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
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於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
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孔子之去齊,
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
孔子也。」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
柳下惠,聖之和者也; 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
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
其至,爾力也; 其中,非爾力也。」 

 
五、萬章章句下(三)

 
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
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百
承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
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
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承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
君亦有之。費惠公曰:『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
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非惟小國之君為然
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元則入,坐
元則坐,食元則食;雖疏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
然終於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
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見帝,帝館甥
于貳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反匹夫也。用下敬上,
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六、萬章章句下(五)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
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
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為委吏矣,曰:
『會計當而已矣;』嘗為承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七、告子章句下(十六)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八、盡心章句上(九)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
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
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
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九、盡心章句上(二十四)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
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十、盡心章句上(十六)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
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
沛然莫之能禦也。

 
十一、盡心章句上(十七)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十二、盡心章句上(十八)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十三、盡心章句上(二十)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十四、盡心章句上(四十)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
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十五、盡心章句上(四十一)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十六、盡心章句上(四十二)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十七、盡心章句上(四十四)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
     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十八、盡心章句上(四十五)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
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十九、盡心章句上(四十六)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
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
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
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二十、盡心章句下(十五)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二十一、盡心章句下(十七)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
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 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二十二、盡心章句下(三十一)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
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
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類也。」

 
二十三、盡心章句下(三十三)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
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
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
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二十四、盡心章句下(三十四)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
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
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
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二十五、盡心章句下(三十五)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二十六、盡心章句下(三十六)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
   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二十七、盡心章句下(三十七)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
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
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
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
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
鄉原,德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
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
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
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
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 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
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 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
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
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二十八、盡心章句下(三十八)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
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
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
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
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
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