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修養及處世(四)

2015111020:45
一、梁惠王章句下(十六)
二、公孫丑章句上(九)
三、公孫丑章句下(一)
四、滕文公章句上(二)
五、滕文公章句上(五)
六、滕文公章句下(一)
七、滕文公章句下(三)
八、滕文公章句下(四)
九、滕文公章句下(七)
十、離婁章句上(八)
十一、離婁章句上(十六)
十二、離婁章句上(二十一)
十三、離婁章句上(二十二)
十四、離婁章句下(一)
十五、離婁章句下(十三)
十六、離婁章句下(二十五)
十七、離婁章句下(二十七)
十八、離婁章句下(二十九)
十九、離婁章句下(三十一)
二十、離婁章句下(三十二)
二十一、萬章章句上(四)
二十二、萬章章句下(四)
二十三、萬章章句下(六)
二十四、萬章章句下(七)
二十五、告子章句下(二)
二十六、告子章句下(六)

二十七、盡心章句上(二)
二十八、盡心章句上(十九)
二十九、盡心章句上(二十九)
三十、盡心章句上(三十二)
 
一、梁惠王章句下(十六)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
者出,而孟子之後喪踰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曰:「或告寡人曰:
『孟子之後喪踰前喪。』是以不往見也。」曰:「何哉?君
所謂踰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
曰:「否,謂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謂踰也,貧富
不同也。」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
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曰:「行,或使之;
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二、公孫丑章句上(九)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
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
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
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
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
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
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
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
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三、公孫丑章句下(一)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
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已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戰,戰必勝矣。」


 
四、滕文公章句上(二)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
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
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
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
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
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
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然友復之鄒,
問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
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
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
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
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
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

 
五、滕文公章句上(五)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
尚病; 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
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
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
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
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
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
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
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
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
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


六、滕文公章句下(一)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
小則以霸。且志曰: 『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
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
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
嬖奚反命
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
『請復之。』彊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
『天下之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
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
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
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七、滕文公章句下(三)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
『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
『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弔。』」「三月無君則弔,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
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
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
器血、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弔乎?」
「出疆必載質,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
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
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
「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
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牆相
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
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八、滕文公章句下(四)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承,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
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
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
以羡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
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
入則孝,出則悌;
守先王之道,以
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
匠輪輿而輕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
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
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
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九、滕文公章句下(七)
 
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
閉門而不內,是街已甚;迫,斯可以見矣。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
則往拜其門;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
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
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夏畦。』
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之也。』
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之已矣。」 

 
十、離婁章句上(八)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
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十一、離婁章句上(十六)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
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十二、離婁章句上(二十一)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十三、離婁章句上(二十二)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青耳矣。」 
 
十四、離婁章句下(一)
 
孟子曰:
「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
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
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十五、離婁章句下(十三)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十六、離婁章句下(二十五)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十七、離婁章句下(二十七)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弔。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
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
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
也。我欲行禮, 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 
 
十八、離婁章句下(二十九)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
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顏子不改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
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十九、離婁章句下(三十一)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
曰:「無寓人於我室, 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
「修我牆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
「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
殆於不可!」沈猶行曰:
「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
未有與焉。」子思居於衛,有齊寇。
或曰:「寇至,盍去諸?」
子思曰:「如伋去,君誰與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
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二十、離婁章句下(三十二)
 
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
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 堯舜與人同耳。」 
 
二十一、萬章章句上(四)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
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見瞽瞍,其容有蹙。』
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
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
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哉,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
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
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
無遺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
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之謂也。
書曰:『祇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
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二十二、萬章章句下(四)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 義乎?不義乎?』
而後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
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
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而以他辭無受, 不可乎?」

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萬章曰:「今有禦人於國門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餽也
以禮,斯可受禦與?」
曰:「不可。唐誥曰: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不待教而誅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於今為烈,
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禦也;茍善其禮際矣,斯君子
受之? 敢問何說也?」
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
而後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孔子之仕於魯也,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獵較猶可,而況受
其賜乎?」
曰:「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
曰:「事道也。」「事道,奚獵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曰:「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
而後去;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
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衛靈
公,際可之仕也;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二十三、萬章章句下(六)
 
萬章曰:「士之不託諸侯,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後託於諸侯,禮也;士之託
於諸侯,非禮也。」萬章曰:「君餽之粟,則受之乎?」
曰:「受之。」「受之,何義也?」
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
曰:「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無常職而賜於上者,
以為不恭也。」曰:「君餽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
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餽鼎肉,子思不悅;於卒也,
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
知君之犬馬畜伋!』蓋自是臺無餽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
養也: 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
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
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僕僕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
道也。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食
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
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二十四、萬章章句下(七)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
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
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
何也?」
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且君之欲見之也,
何為也哉?」
曰:「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
曰:「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為其賢也,
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
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
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
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
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
「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
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問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
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
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詩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之所履,小人所視。』」
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然則孔子非與?」

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二十五、告子章句下(二)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
如何則可?」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
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
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
患哉?弗為耳。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 ?人病不求耳。
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二十六、告子章句下(六)
 

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
夫子在三 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
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
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
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
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
國也! 」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
亡,削何可得與?」

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駒處於高唐,而
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
內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之也。是故無
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
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
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君子之所為,人固
不識也。」 

 
二十七、盡心章句上(二)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
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二十八、盡心章句上(十九)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
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
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二十九、盡心章句上(二十九)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
井也。」

 
三十、盡心章句上(三十二)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
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
其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