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垢不淨」

2016032614:24
「不垢不淨」是從事物性理上說的。不垢不淨是相對垢淨,
垢淨是隨人好惡而建立起來的一對概念。通常我們會把自己
喜歡的稱為淨,把自己討厭的稱為垢。
基於垢淨這樣一個前
提,於是在每個人的世界中,就出現分別好的、壞的、美的、
醜的、有價值的、無價值的、有意思的、沒意思的……並認
為這些東西都是客觀上存在的,事實如此,固定不變的。

事實上,垢淨並非在客觀上真實存在。它是人為賦予的,是
因人而異的。就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而論,
有人喜歡吃
蔥蒜,視其為好東西;有人不喜歡吃,蔥蒜就是不好了。服
裝顏色有人以黑色、灰色為美;有人以黑色、灰色為醜。居
住環境或以城市為好地方,或以鄉下為好地方。

在《大智度論》中說到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女子,冤仇看
了生嗔,情人看了起愛,兒子看了起敬,鳥獸望而逃走。同
是一女子,為什麼大家對她的看法會如此懸殊呢?這就說明
瞭垢淨是沒有一定的。


至於事物的價值,也是人賦予的。比如我們眼前見到的這只
碗,它可以是一文不值,也可以值五角錢,或五塊錢,乃至
五百萬元。因為這只碗如果是乞丐用過的,我們就會認為它
一文不值而把它扔掉若是一隻擺在貨櫃上普通的碗,就會
價值五角錢或五元;假如這只碗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用過
的,我們把它視為珍貴文物,那它價值五百萬都不止了。從
碗的自身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因為人們對它的好惡
不同,才有了價值上的差異。


又如饅頭與金子,哪種更有價值?對於溫飽不成問題的人們
來說,當然是金子有價值。但在特殊環境中,也可能情況就
不同了。有個故事說:有艘船遇難了,船上有貧民,也有富
翁,當他們往海裏跳的時候,貧民帶了饅頭,而富翁帶了金
子。他們在水上漂流了很久,肚子都餓了,這時候,富翁想
用金子和貧民交換饅頭,但貧民卻不答應。於是富翁只有抱
著他的金子餓死,而貧民吃了饅頭渡過了生死難關。請問此
時饅頭有價值還是金子有價值呢?


世間上的垢與淨總是隨人而異的,因為人們的觀念認識不同,
此以為垢,彼以為淨。
美與醜、好與壞、有價值與無價值也
都是如此。客觀世界中並無絕對的垢,也無絕對的淨。因此,
垢即不垢,淨即不淨,垢淨的實質是不垢也不淨。

本文摘錄自: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001&cid=84&pag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