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之道的義理

2019010614:18

為學是指聖人的學問,要學的是安身立命的學問。
經典的知識能活用在生活就是學問,
學問能徹悟在生命就是智慧,智慧能實踐在倫理就是德性,
德性能圓通天理人事就是度量。

講度量就是知識、學問、智慧、德性都學好了,
不會有知識還剛愎自用,有學問還執著不化,有智慧還
知行不一,有德性還掉以輕心、悖禮犯分、明知故犯。
這時才可以真修實辦:
修道能名實相符、知行合一、當自已的主人。

辦道能承
上啟下、配合幫辦、當眾生的貴人。
那麼完成家國天下的治道就不是口號,
講道統文化的傳承才不會遙不可及。


為學是用心去學道,然後用心去做到。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做人不可以不學習道理,而學問之道是沒有窮盡的;
如果只靠個人經驗,如何有遠大的見識?
人類所以不同於禽獸,在於人的心靈明善學;
一個人識見高遠,行為自然合於中道正道。
宋儒常講:「為人就是為學」,可是不先為學就不能講為人。
不先學習真理,明白因果,徹悟自性,如何把自性修養圓滿。

做一個本分人?如何了斷一切因果做一個快樂的修道人?
如何回歸本位做一個稱職的行道人?

七真邱長春真人說:「悟道不易,學好最難。」
人不先把習慣、態度、念頭學好,又怎麼能悟道行道?
學好道理後,才明白做人的根本在修養,
道德修養好了做人就不偏差。
修心修性,最重要是培德,德性足了才可以行道天下。
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福報、滿足享受,
而是「立身行道」
;在道德仁義當中完成家國天下的
責任使命,也成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為學之道的經文,概括來說: 學詩學禮學易學樂

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又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好學古道,並集大成以教後世,
內容是「六經、學庸、孝經」等,
足以讓一個人成為聖賢,也足以讓天下成為太平世界。


教學相長 學思並重

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最偉大的地方,是立定教化的總綱維,
讓人明白天地的道,明白盡人道可以合天道,
更讓人明白天人合一的聖賢道理,
可以在學以致用、教學相長中,過化稟性而變化氣質。

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
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白話:

「孔子對子路說,人被六種習性蒙蔽:
  只喜歡仁慈不喜歡學習中庸的真理,所受的蒙蔽是愚昧。
  只喜歡智慧不喜歡學習中庸的真理,所受的蒙蔽是放蕩。
  只喜歡信實不喜歡學習中庸的真理,所受的蒙蔽是賊害。
  只喜歡正直不喜歡學習中庸的真理,所受的蒙蔽是急切。
  只喜歡勇敢不喜歡學習中庸的真理,所受的蒙蔽是禍亂。
  只喜歡剛毅不喜歡學習中庸的真理,所受的蒙蔽是狂躁。」


後天的知識學問,要化除稟性氣質很難;
能變化稟性氣質,變化凡夫為聖賢的,是先天的大學問,
也就是天道真理,中庸心法,修道的功夫。

深入會通而一貫

孔子說:「賜也,汝以余為多學而識之者歟?
對曰:然,非歟?曰非也!余一以貫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讀經典要一門深入,進一步會通六經與三教義理,
最終契應天道一貫。
「學貴明德」才是真學問,而「道修一貫」才是真道學。
知天事天而後能敬天配天,天下盡於一心而已。


損益文質 可知百世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白話:

子張問孔子:「十個朝代以後的事,可預先知道嗎?」
孔子說:「商代因襲夏代的禮制,有所增減的,現在仍可以知道。
周代因襲商代的禮制,有所增滅的,現在仍可以知道。
也許將來有繼周而起的朝代,
雖是
一百個朝代以後的事,也可以預先知道的。」
這是孔子教子張考察過去,推知未來。

不成系統,不能叫做學問;不明一貫,不能說是道學。
過去、現在、未來是氣數變化,有定數,
這一切歷史文化都在天地之中,也不在道外。
所以明道的人,
知道怎麼對上一代做好損益文質,也就是扶圓補缺;
明道的人,也自然通達百代的變化。

摘錄: 論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