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德性』,並且時常溫習,這不是很喜悅的嗎?
有同道的朋友從遠地來訪,一起探討德性,不是很快樂的嗎?
他人不知道我有品德,我也不生氣,這不就是有內德的君子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做人能夠孝順父母、兄友弟恭,這樣的人很少會犯錯,
而且也不會忘記來自天命的本性(天命之謂性)和良心啊。
即使經常會犯錯,但因為還有本性和良心來喚醒自己,所以泯滅
良心和本性的大錯,就比較不容易發生。君子回歸到做人的根本,
在「三綱五常」上建立基礎。
道德和良心這些綱常倫理的根本固守住了,正道就會從食衣住行的
生活中產生。孝順父母、兄友弟恭這兩件事,就是行仁道的根本!」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自我反省三件事:
第一,與他人相處,是不是為下克忠、事上竭誠、盡心盡力了呢?
第二,與朋友的交往是否有誠信,說到做到?
處理事情是否有條不紊,講話是否實實在在不欺瞞呢?
第三,學習「綱常倫理」之正道的這件事情,是否有放在心裡頭?
是否有經常複習練習,並將「綱常倫理」的正道傳播出去?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為人子女的和做人兄弟的,在孝順父母時,重在「恭敬」;
在對待兄弟朋友的言行舉止上,重在「誠敬」。恭敬、謹慎而信實,
做個博愛且和藹可親的仁德者;等到這些都做到了,再將多餘的
時間和心力,用於學習詩書六藝。」
孔子的思想重在「綱常倫理」的實踐,實踐之後再去學習知識,
再將知識轉為行動,變成智慧。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對食、衣、住、行、育、樂的要求不高,只求溫飽
和心安理得。君子會學習勤敏做事、謹慎說話的道理,心中有綱常
倫理(三綱五常)的正道,端正自己的行為,可以說,正人君子就
是努力學習正道而已。」
http://tienlu.homeip.net/dvbb/dv_rss.asp?s=xhtml&boardid=21&id=437&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