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二)

2015012417:23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丶想丶行丶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你應當明瞭世間依因緣而有的色相,
 其實不離清淨的空體;而空的妙顯,也在色相上呈現。
 
 因此,色與空是一體不二的,色中有空,空中有色。
 所以說色即是空丶空即是色。
 
 而因色有受,因受有想丶因想有行丶因行有識;
 色既是空,則受丶想丶行丶識,也是如此。
 
《舍利子》是觀自在菩薩在回答舍利弗提問時的稱呼。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屬因緣,依因緣起而生,依因緣滅而滅;
 而「空」為自性,不隨因緣生滅,恆存不變。
 然我們的生命是體用兼具,是本體自性於時空因緣中的歷程。
 
 眾生的本體為空,也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在生命的 歴程中,我們又不離時空因緣,
 因緣必然隨時間與空間的轉換而有生滅,
 在這因緣的生滅中,就有外相的變化。因在體用兼具中,
 有不變的「真常」:清淨自性(空),以及恆變的「無常」

 因緣外相(色),這兩者始終並存。
 
 房子與杯子有外在的形狀與特性,但是無論外相如何,
 真正的實用,還是在其中的空間。
 沒有空就沒有色;但是沒有色的呈現,也顯現不出空的實用。
 
 將「空」體比喻為「本質」,將「色」比喻為「變化應用」。
 在變化的外相中存在著本體,而本體亦由外相來顯露。
 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菩薩在因緣中,由色而知空,由空而顯色,不偏執色空。
 菩薩隨著時空的因緣,常以清淨心(空),流露慈悲喜捨,
 妙用智慧,成就一切德性(色);反過來説,從德性(色)的圓滿成就中,
 當下顯露清淨心(空)的妙用。
 這是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丶想丶行丶識,亦復如是》
 
 因「色」而有「受」,因「受」而有「想」丶因「想」而有「行」、
 因「行」有「識」。所以色既是空,因色而生的受丶想丶行丶識,
 也是如此。

 所謂「受空不異」,就是能夠受而不受,雖觸受外色,但是心不
 受到動搖與干擾,就如同鏡面上的影像是過而不留。所以,菩薩
 在接觸外色的當下,仍保有凊淨與智慧,就就是清靜經所説的
 「常應常靜」。「想」就是「念」,所謂「想空不異」,即是念
 念不住。念中無過去心丶無現在心丶無未來心。不憶念過往丶不
 眷戀現有丶不臆想未來,則能念念清淨。

 「行」是「所作所為」,所謂「行空不異」,即是所行是清淨行。
 以無為之心及無所求心而行的是清淨行。菩薩以平等心行無住布
 施,不為功德,不求回報,就是菩薩的清淨之行。
 
 「識」指心念的分別,識的結果就是「業」。所謂「識空不異」,
 即是轉識成智。眾生無明顛倒,妄起分別,困惑而造業苦。菩薩
 以清淨智慧,內外明徹,對於自性根本與世間種種,皆能了了分
 明,所作所為成就德性。能一念清淨,以智慧為前導,成就萬德。

 資料來源: 摘自心經之深入淺出 作者:廖玉琬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