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會計

2015062423:39
 
 
作者:薛明玲
會計是企業的語言,需要有效的溝通,在傳遞會計資訊的
過程中,除了要瞭解誰是會計資訊的使用者?不同使用者
需要那些資訊?以及如何滿足其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如何
讓資訊的使用者感受到會計的溫度。

日本京瓷的創始人,也是將日本航空公司起死回生的日本
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他的大作「經營的實學:經營與會
計」一書中開宗明義的說:「會計是經營的中樞核心,不
懂會計就不會經營」。他在書中提及,對於實際結算數據
不同於他的預估時,會立即要求承辦會計人員詳細說明,
他想知道的是「會計的本質與應用原理」,而非「會計或
稅務教條式說明」。這點說明了企業經營者與傳統會計人
員,在思維的高度及深度之不同;稻盛和夫也說,當經營
者在閱讀結算報表時,必須能夠立刻察覺獲利停滯不前的
呻吟聲,或是資產縮水的哭泣聲。這就是會計的溫度。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過去會計人所學習的專業技術,以
及會計人員的傳統工作,被電腦大量取代。因此會計人需
要更宏觀的省視會計的功能,以下係筆者從會計實務的觀
點,提出幾點淺見:

1. 用邏輯及經營判斷分析報表:

會計人的養成,分為「學會計」、「做會計」及「用會計
」三階段。在「學會計」階段,應紮實的將會計理論基礎
打好;在「做會計」及「用會計」階段,則應強化邏輯及
經營判斷能力。以2003年底金融海嘯時,發生在臺灣的某
上市公司(簡稱 S公司)舞弊案為例,其民國92年度之平
均售貨天數僅3.15天,遠低於同業及該公司過去平均售貨
天數的 30~40天;有經營常識的人都瞭解,電子製造業從
購入原料、製造為成品,再出售給客戶的期間,不可能是
「3 天」。但這個數字係由公司會計人員依據交易憑證登
載,且經由受有專業訓練之審計人員查核後,登載於臺灣
證券交易所之公開資訊。此一不合邏輯的數據,為何未被
層層把關的會計及審計人員察覺?或許是這些會計專精人
員,將精神全放在書面憑證的查核,以及平均售貨天數的
核算,而忽略此一不合邏輯的數字,背後潛藏的舞弊危機。

2. 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溝通:

會計與法律都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專業之術語及觀念非一
般人所能瞭解。因此為達成有效的溝通,會計資訊提供者
除了依據制式的格式編製會計報表外,宜深入瞭解資訊使
用人的思維及需求,以簡淺易懂的語言來表達及溝通。

以臺灣標竿企業之一的鴻海公司為例,其於2014年6月25
日召開股東常會時,外資股東鮮見的出席股東會,並詢問
有關公司資訊透明度的看法。其實鴻海公司民國 102年度
年報厚達 557頁,幾乎投資人所要查詢的資料,均鉅細靡
遺的揭露,但外資法人股東為何仍提出此一議題?筆者認
為其關鍵在於,依法令規定編製的年報與外資所想要獲得
的資訊,在邏輯及文字上並不相同。這也突顯目前法定制
式報告過於繁瑣,而且不夠淺顯易懂的問題。因此,諸如
台積電、台達電…等標竿公司,其於法說會所提供之資訊,
就更能符合投資人對資訊的期待。

3. 發揮會計的宏觀積極功能:

會計主管是最瞭解企業全貌的人,因此會計人應該視自己
為企業經營的決策者之一,而非僅是提供決策者資訊的幕
僚人員。我們可以看到目前臺灣一些卓越企業經營者,例
如南山人壽杜英宗副董事長、上銀科技卓永財董事長、順
達科技鍾聰明董事長、東元電機邱純枝總經理、華碩張偉
明財務長…等,他們都是成功的將會計專業運用到企業經
營的典範。期望會計人能打破會計框架,以更宏觀的視野,
在企業經營中扮演更關鍵的功能。

4. 主動的與非會計人士溝通:

外界對會計人的主觀印象,多認為會計人只會講冰冷的數
字,不善於與人溝通;而會計人亦覺得非會計專長的人,
例如企業主或法律人,不瞭解會計或忽視會計。以會計師
為例,當碰到法律案件時,常會委屈的說,司法人員不懂
會計,以致對案件之事實有所誤解。其實,術業有專攻,
不同專業當然有不同的邏輯及認知,會計人與其抱怨不被
瞭解,不如反省問題之癥結,對症下藥的改變溝通方式。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5.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