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 ,戰國時鄒 (今山東省鄒城市)人。
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八十四。
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八十四。
孟子是魯國貴族的後代,幼年的教育全賴母親費心教導,
古籍中記載了不少有關孟母教子的傳說,其中「孟母三遷」
、「斷杼教子」尤其為人津津樂道。
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是孔子學說的崇拜者,一生的出處
進退也和孔子相似。
壯年以後從事教育;中年以後懷抱政治理想,效法孔子周遊
列國,到過魏、齊、宋等國,遊說君王改行王道,但卻得不
到重用。
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
就《孟子》書中記載,他的弟子確切可考的就已經有十幾個
人,最著名的有公孫丑、萬章、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
孟仲子等。
他以口若懸河的辯才,舍我其誰的擔當與氣魄,在思想上,
力抗楊朱、墨翟等邪說,以發揚儒家的學說。
在政治上,提出王道的主張,勾勒出理想的仁政藍圖。
孟子畢生闡揚孔子以「仁」為中心的學說,而特別強調「義」
字,建構了儒家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
字,建構了儒家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在政治上主張「民貴君輕」,反對霸道,
勸說君王施行仁政,以王道治國。
為孔子之後儒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為儒家學說的發展
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關於孟子介紹的部分,可使大家更清楚認識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