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0S210
《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
〈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
《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
個字來命名,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
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歸納而言,其思想主要有五點:
1.孟子有系統地提出了「性善論」。
認為仁、義、禮、智這四種善性都是先天固有的,而不善的
行為則是後天環境所造成。
2.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修養論」。
認為人生下來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
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人們應時時存養擴充。
3.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仁政論」。
將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發展為完善有系統的「仁政」學說。
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4.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
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方面。
也是以「性善論」作為根源的。
5.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相信存有能決定一切人事的天命。
他曾在〈萬章〉上對「天命」做了解釋: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認為不是人力所能做而居然做到了的,這是天意;
不用人力去求得而自然來到了的,這是命運。
進而提出「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的「天命論」。
《孟子》一書,自漢以下傳述不絕,書中對救人救世所提出的
真知睿見,實具有永恆的價值。
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擴充天賦的良知,以求達到聖人境域;
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定義,被視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崇高標準。
在政治方面,主張施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若為政不仁,
人民可以起而推翻。這些見解,在紛擾的戰國時代,都具有
相當崇高而進步的意義,為後世所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