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
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
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勸諫梁惠王,仁義是治國的要道,唯有施行仁義,
才能消除上下爭權奪利的根源。
本章是《孟子》全書的第一章,開宗明義點出治國應該重
仁義、 輕功利。
義利之辨並非起於《孟子》,如《論語》就曾提及
「君子喻 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篇)
《孟子》此章列於卷首,足見「仁義」二字在孟子王道思想
中的核心地位。
孟子謁見梁惠王時,梁國的國勢已經式微,所以惠王一見
孟子,便希望孟子提供他富國強兵的辦法。
可是孟子卻告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強調如果大家唯利是圖、利慾不止,必將無所不取、無所不為,
而不免發生諸侯弒天子、大夫弒諸侯的慘事,勢必將國家陷於
危亡的地步。
才能消除上下爭權奪利的根源。
本章是《孟子》全書的第一章,開宗明義點出治國應該重
仁義、 輕功利。
義利之辨並非起於《孟子》,如《論語》就曾提及
「君子喻 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篇)
《孟子》此章列於卷首,足見「仁義」二字在孟子王道思想
中的核心地位。
孟子謁見梁惠王時,梁國的國勢已經式微,所以惠王一見
孟子,便希望孟子提供他富國強兵的辦法。
可是孟子卻告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強調如果大家唯利是圖、利慾不止,必將無所不取、無所不為,
而不免發生諸侯弒天子、大夫弒諸侯的慘事,勢必將國家陷於
危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