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流亡所-聖嚴法師

2016010315:10

入流亡所是在法鼓山觀音殿所看到的一句話,很有意義,不論
遇到什麼事,都能以入流亡所治自己的貪、瞋、癡,治別人的
議論,才能把事情做對,不要困在做錯的事。

觀世音菩薩說:


「初於聞中」,是說:「我在修行的初期,運用聽覺。」這裡
我要請各位特別注意,在這修行的初期,觀世音菩薩也和我們
一樣:


一、有「我」的強烈觀念;

二、知道運用「聞性」;

三、有「聞」及「聽」的作用;

及四、聽到「聲音」,譬如上面所講的潮聲。為什麼我在此處
要強調觀世音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們凡夫一樣,有「我」、
「聞性」、「聞」、「聽」及「聲」等妄想執著呢?這是因為
要反映以後觀世音怎樣逐一消除這種妄想執著。

 

上面已說過,觀世音是在海灘邊修禪定的,因聽潮聲的來去,
悟到聲音在聞性中剎那生滅,並非永久的、實有的;而人之妄
想煩惱,卻都因執著這聲音而來。所以,觀世音採用「入流亡
所」的方法,使聲音不再成為煩惱的根源。

 

「入流亡所」應該分開來研究,現在我們先討論「入流」。
「入」是佛法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是表示人的各器官與外界
接觸的現象。所以,佛法中有所謂「六入」,那是眼、耳、
鼻、舌、身五外部器官與外界的接觸,及腦意識與外界思想
的接觸的總稱。此處的「入」則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動
震著耳膜,使人發生有聲音的感覺的現象。

 

「流」的意義是「不住」。《金剛經》裡常提到「不住色生
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即是說不要
將「入」留停下來,要讓它一接「即流」。所以,觀世音所
說的「入流」,即是《金剛經》中的「不住聲生心」。

 

再說得詳細些,「入流」就是說不要停留每一個因耳朵與
外界接觸所感到的單獨的聲音(單音),而要讓每個單音
像流水般的繼續不絕的流去。這句話聽上去好像很容易,
實則很難。我們人的毛病,就是在留住這種單音,而將它
們連貫起來,於是組成名詞,連成句子,產生意義;妄想
執著由此而生,煩惱苦痛由此而來。各位不信,讓我們來
試一試。

 

現在我請任何一位在座發三個單音,各位聽著。

 

「觀」。──「世」。──「音」。──

現在我問:「各位聽到了什麼?」很多人回答:「觀世音」。
諸位答「觀世音」的,就沒有做到「入流」。因為你們沒有讓
「觀」「世」「音」三個單音一「入」即「流」,而是將這三
個單音都留住下來,連貫了起來,組成「觀世音」這個名詞;
並且很多位的腦子裡,將平時所知關於觀世音菩薩的都連想了
起來,這就是妄想執著啊!各位,不論「觀世音」這個名詞是
好或壞,它一樣妄想執著。所以,要去掉妄想執著,就得「入
流」。

 

這樣一試,各位也許反過來要說,那倒真不容易,人的腦子中
就有這麼的機能,將單音留住下來,連貫起來,叫我們怎能
「不住」而讓它「流」呢?這話也不盡然,我們仔細想一想,
「入流」也並不這麼難。此刻各位的耳朵和外界接觸而產生的
音聲實在多得很:有汽車經過的聲音,有小孩在外面吵鬧的聲
音,有鄰座呼吸的聲音,還有很多其他的聲音,可是各位很自
然地將這些聲音都「流」而「不住」。所「不流」的,只是我
在講的聲音。為什麼呢?因為各位在注意我講的話,要想知道
我在說些什麼,因此不讓這些「入」流去,而將這些「入」留
住,因此就聽見我的話,也因此就產生許多思想上的反應。又
譬如你聽到的三個單音,如果各位不將它們留住,每個單音都
任它一觸即流,單獨的一個「觀」聲,一個「世」聲,或一個
「音」聲,都產生不出觀世音這個名詞及因之而有的一切意義。
各位自己可以將這個道理推而廣之,自會覺得「入流」這個辦
法,確是很妙。

 

「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聽到
的對象及因聽到而引起的一切對象的簡稱。在佛學經書裡,常
提到「能」、「所」兩個名詞。「能」是指能起此作用的主體,
譬如能聽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指此作用所及的對象,譬
如所聽到的聲音、所看到的色彩。世界上有許多現象,都由此
相對的「能、所」觀念造成,是妄想執著的主要形態。所以,
「亡所」是說在修行中「亡失了聽到的對象及因此對象而產生
的一切對象。」讓我來舉一個例子:

 

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說:「地下車(指紐約的Subway)
的聲音真鬧,一坐進地下車,就被亂哄哄的鬧聲弄得心煩。」
當我們分析這句話的時候,就會發現下列的層次:

 

坐進地下車,耳朵與外界接觸(「入」)。將每個單音留住了
下來(不流而住),乃發覺有聲音(聽到的對象─這是第一個
「所」)。
這聲音是轟轟轟的(單音連貫起來,造成有意義的
對象─這是第二個 「所」)。
這轟轟的聲音是地下車的聲音
(聯想起其他的對象──這是第三個 「所」)。
地下車的鬧
聲真煩心(又聯想起以往的經驗,引起煩心的對象─這是第四
個「所」)。

 

現在讓我們將這些對象一層層的反推回去。

 

儘管知道是地下車的鬧聲,但不去聯想起以往因聽到地下車
鬧聲而煩心 的經驗──「亡」第四個「所」。

 

儘管聽到轟轟的聲音,但不去管它是飛機的轟轟聲呢,還是
地下車的轟轟聲,還是其他的轟轟聲─「亡」第三個「所」。

 

儘管聽到有聲音,可是不去分別它是轟轟聲呢,還是吱吱聲,
還是其他 各種的聲音──「亡」第二個「所」。

 

每個單音,任它一觸即流(入流),不予留住連貫,聞性中
不起有聲音 的感覺──「亡」第一個「所」。

到此階段,所有的「所」──對象,都已亡失,此種境界,
便是「入流亡所」。


各位現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個意義。觀世音菩薩在
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這個方法:在聞性中,耳入不住,
亡失對象。

本文出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87%8B%E5%B8%B8%E9%A1%98/%E8%81%96%E5%9A%B4%E6%B3%95%E5%B8%AB-%E5%85%A5%E6%B5%81%E4%BA%A1%E6%89%80/17444179925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