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蘇東坡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
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
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東坡在文赤壁賦中嘲笑曹操、周瑜、諸葛亮在此爭天下,
爭坐江山、打江山,他覺得江山也可以不打,江山可以坐
在那邊靜觀江山,可以在此望明月。
「縱一葦之所如」—
人的生命境界,隨遇而安的時候,到哪裡去都可以,不一定
要積極的經營說我非要什麼不可。心境開朗的時候,你可以
用很自由的方法,去你應該要去的地方。
「馮虛御風」—
出於莊子的典故,我在虛空裡面我像風飛起來,
逍遙遊裡認為你心境自由的時候,你可以飛起來,這個飛起來
不是肉體上的,而是指心境上飛起來。
「羽化而登仙」—
這是形容人可以丟掉肉體上的累贅,而變成
一個自由的仙人。
蘇東坡的文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的典故,更重要的是他總
能回到生活上,也鼓勵你能回到生活上做一個快樂、開心的人。
「凌萬頃之茫然」—
蔣勳老師解析—蘇東坡有點覺得自己就是那片月光,因為它超
越在天空上,在人世間會計較的許多東西,因為跳躍讓自己成
為月光,月光在整個星辰之間徘徊,而長江無邊無際的江水浩
蕩,人心胸上計較的東西,會因此整個就消失了,大自然是最
好的療癒,而赤壁賦將人帶到一個空靈的境界,讓人接受大自
然的療癒。
「擊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是在講月光、流光是水裡面的月光,這是一種光線,而這
種光線是不存在的,空—真正的明亮其實是不存在的,詞句看
是在講風景,其實更是在講心境,明跟光之前加空跟流,都是
在講真正心境上的乾淨,是不太會留住什麼東西,就如同船過
水無痕,因此有過愛恨,有過生死 ,很快就過去,不把它留住。
就如同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我的生命這麼短,而長江這麼長,而我甚麼好爭的,我如何讓
我的生命,能夠變成一個永恆的狀態。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我能不能像莊子逍遙遊裡的仙人,到處去逍遙、去遨遊,我能
不能像今天晚上的月光一樣,可以長遠存在。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東坡在此意識到自己做不到這一點,一個知識分子當他知道
自己做不到時,他就謙虛了。我們理性上的「知」,跟行為上
真的可以做到一種「定」跟一種包容,有時候是會有落差的。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你知道水跟月亮嗎?他永遠在消失,而從來沒有停留過,
人生裡的滿跟空,有跟沒有,存在跟不存在,是一種互換、
互動,用自己的生命來看,我們的生命跟水與月亮一樣,
一直是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我們從來沒有停留過,
一直在改變,而這種改變就是盈跟虛,
有一天我們的身體要告別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我要怎麼跟這個身體告別,如果有另外一個我,
看到我的身體可能在火中變成灰的時候,
我的心情會是什麼?其實消跟長,從沒有到有這件事情,
如果從「變」的角度看,宇宙之間其實就是一剎那就改變了,
這也是佛經裡講的「無常」,我們其實留不住任何東西,
身體的細胞也是每分每秒都在改變;
還可從「不變」的角度來觀察,
我跟外在的世界,其實我們都是永恆的。
例如:從蘇東坡這個人來看,他的肉體已經消失殆盡,
可是他的書法、文學作品、他的精神、他所有的語言,
流傳一千多年,還在影響人類。
這就是一種「不變」的永恆。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蘇東坡雖有領悟,卻還是有做不到之處,
他不貪財富、不貪權力、但他貪美,(例如:米芾的紫金硯) 。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我的聽覺聽到江上的清風,他就變成美麗的聲音,
我的眼睛看到月光,他就變成美麗的色彩,
這些東西你怎麼拿都沒有關係,你怎麼拿也拿不完,
這是造物主偉大的寶藏。
東坡鼓勵大家去愛這個東西,東坡領悟之後,最後下的結論是—
我們能不能去愛江上的清風,去愛山間的明月,
它不因為你是帝王,它不因為你是漁夫,而有任何差別。
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為它是天地有大美,它是宇宙之間最美、最好的東西,
這才是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
你擁有了它就永遠的擁有。
最後的結論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可是很難做得到。
(如果我們重視的是金錢、物質的獲取時)。
赤壁賦具有一個永恆的意義,因為它永遠等著,
我們有一天從權力、從財富、從現世的愛,轉成一個宇宙的愛,
這個宇宙的愛是江上的清風,是山間的明月。
你真的可以「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我們的聽覺、視覺可以感覺到最美的東西時,
你整個人生會因此而豐富跟美麗。
本文部分內容摘錄自--蔣勳談蘇東坡及詞作選粹+
蘇東坡《赤壁賦》的19段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