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世間的相待觀念」,就是有「四相」──
《金剛經》所云之「我、人、眾生、壽者相」。
一相若起,四相俱生!
「我相」為執著「我」為能度者,為真實的個體存在;
「人相」為執著「彼」為我所度者,以他人為和我對立之存在;
「眾生相」,認為所度既非一人,各各善根又不一致,於是處
處分別之, 如階級、種族等分別,即是執著眾生相;
「壽者相」,執著我、人、眾生等諸事物為真實不虛、持續不
壞,可以傳之長久。
這四相實際上都是由一個「我相」所開展出來,
所以,佛教特別注重破除「我執」。
《金剛經》所云之「我、人、眾生、壽者相」。
一相若起,四相俱生!
「我相」為執著「我」為能度者,為真實的個體存在;
「人相」為執著「彼」為我所度者,以他人為和我對立之存在;
「眾生相」,認為所度既非一人,各各善根又不一致,於是處
處分別之, 如階級、種族等分別,即是執著眾生相;
「壽者相」,執著我、人、眾生等諸事物為真實不虛、持續不
壞,可以傳之長久。
這四相實際上都是由一個「我相」所開展出來,
所以,佛教特別注重破除「我執」。
真正的慈悲,是要具有「空性解脫」的正見,
沒有相待的觀念,方能有真正的智慧利益眾生。
否則,就會成為「愛見大悲」這不是真正能自利利他的慈悲。
沒有相待的觀念,方能有真正的智慧利益眾生。
否則,就會成為「愛見大悲」這不是真正能自利利他的慈悲。
什麼是「愛見大悲」?
佛學名相的解釋是:不斷煩惱而運大悲以救眾生也。
「愛」者思惑,「見」者見惑。
小乘之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間,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
濟度眾生。然未斷見思之煩惱,為伏惑行因,故認「能愛」、
「所愛」二相,其大悲亦虛妄不淨,故令人為疲厭之想,
當捨離之也。
佛學名相的解釋是:不斷煩惱而運大悲以救眾生也。
「愛」者思惑,「見」者見惑。
小乘之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間,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
濟度眾生。然未斷見思之煩惱,為伏惑行因,故認「能愛」、
「所愛」二相,其大悲亦虛妄不淨,故令人為疲厭之想,
當捨離之也。
若在菩薩大悲心行的運用上,有了一絲絲的貪著愛染,那麼
在熱心救世的大悲心行中,本質已是染污不純淨的。
而這染污就是「愛見大悲」。
如《注維摩詰經》卷五所舉:
在熱心救世的大悲心行中,本質已是染污不純淨的。
而這染污就是「愛見大悲」。
如《注維摩詰經》卷五所舉:
羅什:未能深入實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
名為「愛見大悲」。
僧肇:若自調者,應先觀己病及眾生病,因緣所成,虛假無實,
宜以此心而起悲也。
若此觀未純,見眾愛之而起悲者,名「愛見大悲」。
道生:作上二觀起大悲之時,名為觀中有愛念心,又見眾生而
欲拔濟之者,為愛見大悲。
在未證得實相深義之前,承認有能愛、所愛二相,而這以順於自
我意欲的愛染所起之悲心,在佛法來看,是染污不純淨的。
自誓拔濟苦迫有情的菩薩,如果本身尚未能詳細推察緣起道理,
知諸法無自性,乃因緣所成虛假不實,而以妄執實有眾生之心態
行拔濟之事。則無疑是「泥菩薩過江」了!
是故菩薩所行當須隨時謹慎念頭的生起,當起了不當的念頭時即
應警覺而捨,如此下化眾生的任務就能任運自如不違本懷了。
《維摩詰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云:
「作定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此是說若對眾生若起了愛見大悲(有愛染的悲心),就應該捨離,
因為這是有所得的悲心,不是真正的悲心,也很容易退轉。
菩薩的大悲心是無所求亦無所得的自在;
而愛見大悲的人,會有疲倦和厭煩的心,因為若有得失心,就是
計較心,就會隨境界流轉,不得自在。
「作定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此是說若對眾生若起了愛見大悲(有愛染的悲心),就應該捨離,
因為這是有所得的悲心,不是真正的悲心,也很容易退轉。
菩薩的大悲心是無所求亦無所得的自在;
而愛見大悲的人,會有疲倦和厭煩的心,因為若有得失心,就是
計較心,就會隨境界流轉,不得自在。
夢參老和尚說:「讓大家都生起厭離心,這叫大悲心。以大悲心
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脫離苦海。大悲心沒有智慧不行,
沒有智慧叫愛見大悲。我們往往是跟你相好的,跟你有情感的,
跟你沾親帶故的,才幫他的忙,不是的話就不管他了。」
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脫離苦海。大悲心沒有智慧不行,
沒有智慧叫愛見大悲。我們往往是跟你相好的,跟你有情感的,
跟你沾親帶故的,才幫他的忙,不是的話就不管他了。」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並號稱為「施無畏者」
(《法華經》〈普門品〉,祂能了解眾生的苦難,能解救眾生的
苦難,同時能保持自在解脫,跟眾生不即不離。
聖嚴師父所說的:「隨緣應化莫擁有,緣畢放身撒兩手」,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正念於當下,無有罣礙,行菩薩道,
永不退轉!
本文摘自: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2.html
(《法華經》〈普門品〉,祂能了解眾生的苦難,能解救眾生的
苦難,同時能保持自在解脫,跟眾生不即不離。
聖嚴師父所說的:「隨緣應化莫擁有,緣畢放身撒兩手」,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正念於當下,無有罣礙,行菩薩道,
永不退轉!
本文摘自: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