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下取後

2018061221:24
《老子》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
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
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君子的理想人格善於「處下」,唯其處下,故百川自去歸匯;
唯其處下,故無所不容。其次是「取後」,不肯居先倡導,
因為身先倡導未必會合眾人之意,必須以眾人的心意為心意。

《老子》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就是居後的最佳解釋。
老子塑造出一個完美的政治家人格形象---「善下取後」,
也是理想的君王人格。除了善下取後之外,老子認為做君王的,
必須注意三項涵養,那就是「慈、儉、以及不敢為天下先」
執政者三寶。

《老子》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老子以這三寶來解釋他的道,認為只要具備
這三寶,就能成「器長」,也就是萬物之長或是一位成功的
執政者。

其中,「慈故能勇」類似於孟子所主張的「仁者無敵」,
而「不敢為天下先」則與前面「取後」意思相近。在上位者
愛民如子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就不會任意奴役人民,隨意發
動戰爭,使人民居不得安,食不能飽,終日處於水深火熱之
中。用比較現代的看法來講,他就不會成天炒地皮、包工程、
官商勾結。而是熱心地為人民服務,處處會以人民的角度著
想。古人說:「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來源: 網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