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鮮矣

2019082513:27
《易經‧繫辭上傳》: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三國時代,曹操曾邀劉備煮酒論英雄。
席間,曹操說了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一聽,嚇得驚慌失措,連拿在手上的筷子都掉了。⋯⋯
                   
當年已名重一時的曹操,為何對連塊立足之地都沒有的劉備
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那是因為曹操有識人之能,
早已看出劉備的領導風格,與自己截然不同。
                   
對比曹操的「權謀」,劉備「仁德」的領導風格,
能夠收服人心,形成威脅。
事實上,「權謀」與「仁德」,也確實成為當時人才投靠的兩大選擇。
                   
到底哪種風格比較佔優勢?
要知道,戰場上的攻城略地,成敗之所繫,
除了主帥個人的文韜武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數量的多寡。
                   
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身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清楚自己應當樹立
什麼樣的風格,以便能夠吸引優秀人才聚集。
                   
曹操用了一個聚集人才的絕招,叫做「求賢令」。
只要是治國用兵之術的奇才,就算品德操守不受肯定,
仍會唯才是舉,大幅提升了麾下人才的多元性。
                   
綜觀歷史,那些能夠隨時因應變局,施展謀略,
通權達變的領導者,表面看似缺少節操,
其實都有一個核心目標,就是要在最短時間內,做出一番成績。
                   
一路走來,曹操打敗了不少人,許多大將名士,都是從落敗
對手陣營中取得。
善於吸納不同人才加以運用,也是讓團隊迅速壯大的原因之一。
                   
直到曹操過世為止,曹魏陣營的人才,在群雄當中始終首屈一指。
後世對曹操評價兩極,
有人說他是篡漢奸雄,也有人讚譽他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事情,一定會有兩個極端:
一端是「陰」,另一端是「陽」。
所有事情,都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不斷地擺盪,這就叫做「道」。
                   
擺盪的過程與結果,如果大家都可以接受,這個境界就是「中」。
「中」不是二分之一,是在兩邊力道較量下,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件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仁」與「智」,也是事情的兩端。
如果只見到「仁」,你做不出好事;
只見到「智」,你也做不出好事。
                   
唯有在「仁」與「智」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我們才有可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這些都是《易經》辯證的思維模式。

資料來源: 網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