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不
三國時代,曹操曾邀劉備煮酒論英雄。
席間,曹操說了句:
劉備一聽,嚇得驚慌失措,
當年已名重一時的曹操,為何對連塊立足之地都沒有的劉備
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那是因為曹操有識人之能,
早已看
對比曹操的「權謀」,劉備「仁德」的領導風格,
能夠收服
事實上,「權謀」與「仁德」,也確實成
到底哪種風格比較佔優勢?
要知道,戰場上的攻城略地,成
除了主帥個人的文韜武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
「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身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清楚自己
什麼樣的風格,以便能夠吸引優秀人才聚集。
曹操用了一個聚集人才的絕招,叫做「求賢令」。
只要是治
仍會唯才是舉
綜觀歷史,那些能夠隨時因應變局,施展謀略,
通權達變的
其實都有一個核心目標,就是
一路走來,曹操打敗了不少人,許多大將名士,都是從落敗
對手陣營中取得。
善於吸納不同人才加以運用,也是讓團
直到曹操過世為止,曹魏陣營的人才,在群雄當中始終首屈
後世對曹操評價兩極,
有人說他是篡漢奸雄,也有人
「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事情,一定會有兩個極端:
一端
所有事情,都是在這兩個極端
擺盪的過程與結果,如果大家都可以接受,這個境界就是「
「中」不是二分之一,是在兩邊力道較量下,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件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仁」與「智」,也是
如果只見到「仁」,你做不出好事;
只見到「
唯有在「仁」與「智」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我們
這些都是《易經》辯證的
資料來源: 網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