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四)

2015012417:37
 
 無《苦丶集丶滅丶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佈,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在清淨空性中,沒有眾生的因求集而得苦,也就沒有修行的以道法
 滅盡。沒有智慧與愚癡的分別,也沒有修行之果可得。因為放下有
 所得心,菩薩了知依自性清淨能畢竟成佛,心再無牽罣滯礙。
 
 沒有自身得失與成敗的執著在意,也就不會陷入得與失丶成與敗的
 恐懼不安中。能夠遠離顛倒錯亂以及夢寐妄想,於當下證得不生不
 滅的清浄涅槃。
 
《苦丶集丶滅丶道》:
 
 四諦。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苦是現在果報;集是過去業因;滅是
 修行人未來證得的果報;道是現在修學的因緣。
 
 四聖諦包括眾生的因(集)與果(苦),以及修行者的因(道)與
 果(滅)。眾生的集苦是錯用心而起,這種錯用心也是虛妄不實。
 修行的「道㓕」也是一時的對應而已。等到眾生的集苦解除了,
 那麼一切的道法也就隨之消失。

「苦丶集丶滅丶道」四聖諦只是修行的過程,不是目標,也不是結果。
 
《無智亦無得》:
 
  在證得清淨圓滿的當下,智慧亦歸於清淨,清淨中沒有愚與智的
  差別。而成佛之道,更不在於有所得,有所得是有為法,有為法
  中有得失丶來去丶生滅,落入得失丶來去丶生滅的分別對待,便
  不得清淨。對於一般眾生與弟子修行的主要功課在於懂得「放下」,
  而不是有為的「追求」。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菩提薩埵」是菩薩的全名,是所謂「覺有情」,意思就是覺悟的
 有情眾生。菩薩明了眾生得以成佛之因,在於眾生的菩提自性具足;
 菩薩更肯定眾生皆具佛性,眾生畢竟成佛。所以,菩薩度眾的心不
 患得患失,沒有功德相,但盡其力而行,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佈,遠離顛倒夢想》:

 因為心的清淨無為,沒有功德與成敗的執著在意,也就不會陷入得
 與失丶成與敗的惶惶不安與身心恐懼中,能夠遠離牽腸掛肚的神魂
 顛倒以及患得患失的夢寐妄想。
 
《究竟涅槃》:
 
「究竟」是當下的解脫。「究竟涅槃」就是在因緣生滅的當下,不受
 生滅所擾,常保心的清淨自在,安處其中而沒有苦厄。

 所以菩薩在五濁惡世,流露清淨智慧,隨緣自在,當下即現涅槃,
 無需往生西方。

 資料來源: 摘自心經之深入淺出 作者:廖玉琬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