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出世以解脫人類痛苦為目的,學佛修行是為離苦得樂。
可有趣的是眾生並非很願意脫離苦海。說到離苦得樂時,有
人就跳能出來反對,說什麼人生應該有苦有樂,生活才顯得
豐富多彩;又說什麼苦樂是相對而言,有苦才有樂。這種論
調乍看起來似乎有理,然而仔細推敲,卻站不住腳。
因為如果說人生有苦有樂是合理的話,那麼我們對待痛苦的
來臨應該要像迎接快樂一樣歡喜踴躍,然而人類的行為始終
處在逃避痛苦追逐快樂中,很少有人刻意的追求痛苦,那麼
覺得人生應該有苦有樂,這只不過是理想主義者的說法,而
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不希望有苦的,可見解脫痛苦這個前提,
是佛法與世間共同要解決的。然而如何要解脫人生的痛苦呢?
佛法以為首先要對苦有深刻的認識,這樣才好對症下藥。
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
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我們也
是認為是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
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
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願;
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
即五蘊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壞苦:
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
快樂受並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例如我們饑餓
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
快樂嗎?身體髒了,洗澡覺得快樂,但長時間在水裏泡著覺
得快樂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快樂,但沒日沒夜的看下去覺
得快樂嗎?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
欲望之後,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
於是我們覺得快樂,然而吃飯的實質並非快樂,倘若吃飯的
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
然,當我們帶著強烈的欲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
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
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過欲望
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行苦:
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
生之規律。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恒:希望身體永恒、
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業永恒、人際關係永恒、愛情永恒,
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恒的東西,世事無常,美好的事物往
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於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
─行,相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明白苦的意義是在解脫苦,如何解脫苦呢?世間的方法是改
善生存環境:所謂發展科技、發展經濟,以為科技發達,經
濟繁榮了,生存的物質環境改善了,人類就能過得很幸福了。
可事實上,今天社會出現的問題,及人類面臨的困惑和痛苦,
可能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原因是什麼呢?人類沒有能夠
抓住問題的根本所在。通過改善外在的環境來解除人類痛苦,
是揚湯止沸,治標而不能治本的。
佛法以為解脫痛苦的方法是,明白了有情痛苦現狀之後,去
尋求痛苦的根源。人類的痛苦固然與外在環境有關係,但主
要還是根源於有情生命的內在。從般若思想去看,人類的痛
苦是對「有」(存在)的迷惑和執著造成的,解脫人生的痛
苦,自然是對存在要有正確的認識。
本文摘錄自: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001&cid=84&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