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以為:有是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就
不是有,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對立。可是以般若中觀智慧來
看,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所謂空,不必在有之
外,也不必事物毀滅了始談空;因為有是緣起有,有的當下
就是自性空。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體。
《大智度論》卷十二提出三種認識空的方法:
一曰分破空,二曰觀空,三曰自性空。
分破空:
又稱析空觀,是通過對有的分析,由粗而細,由細而微。佛
教中的有些學者,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對五蘊色身進行分析,
發現了五蘊色身中我了不可得,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心現
象時,一直分析到物質或精神不能再分析的部分時,便提出
了極微說,認為此極微法實有,因而出現了我空法有的思想。
其實,分破空的意義是在破除人我執;至於物質現象倘若加
以分析,極微也是不能成立的。
觀空:
是從觀想的意義上認識空。如那些修瑜伽止觀的人進入止觀
狀態時,能隨著他的觀想顯現種種境相。修火觀,觀想成就,
見到處都是火;修水觀,觀想成就,見到處處都是水。在現
實生活中有「李廣射虎」及「杯弓蛇影」的典故:李廣認石
頭為虎,結果能將箭射入石頭中;某先生誤認弓為蛇,導致
肚皮大痛三天。止觀的水火及典故中的虎蛇,事實上都沒有,
然觀想中的人卻認為宛然存在。從隨人觀想而境像顯現,唯
識者悟到了外境無實,隨心所現,因而提出萬法唯識。觀空
者破除了外境實有的執著,卻難免落入心有境空。那麼,這
種空還是不究竟的。
自性空:
自性,是自已有,自己成,本來如此的意思。世間外道不瞭
解諸法的緣起性,他們在接觸事物中,難免出現自性見;小
乘有部雖然知道緣起,但同時也覺得諸法有自性。然以般中
觀學者看,自性與緣起是不能並容的。
《中論觀有無品》說:「眾緣中有法,是事則不然,性從眾
緣出,即名為作法。性若是作者,雲何在此義,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緣起是作法,由眾緣所作而成,自性乃無作,
自已有,自已成,不待眾緣。中觀學者以為:緣起必然無自
性,這就是自性空。
《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是從自性空的立場來說明的,色,不是世間人所執的自性色,
是因緣所生的色;空,也非世人所說一無所有的頑空;或者
認為人死如燈滅,一個生命徹底消失了,那是斷見。空,乃
是自性空。
《中論觀四諦品》說:「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
切法,無不是空者」《十二門論觀因緣門》說:「因緣所生
法,是即無自性」。色是緣起的,色必然是無自性、空。
因此說:色不異空,色即是空。
有人說:「色即是空」還好理解,「空即是色」這似乎就說
不通了,造成這種看法的原因,還是因為把空理解為頑空,
中觀說空乃是自性空,自性空並不否定緣起的假相。
《中論·觀四諦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為
假名,亦名中道義」。說緣起法是無自性、是空,並不壞緣
起的假相,所謂緣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因此,
色不異空,自然空也不異色;色即是空,空自然即是色。原
本在世人心目中一向對立的有空二法,在般若中觀智慧的觀
照下,得到了統一。
空有不二的思想,是為遣除世間的有見、空見,世人因為不
瞭解有,對「有」的一切生起錯誤的認識和執著,導致了人
生種種煩惱、痛苦。《經》曰:「色即是空」是要我們看破
「有」的實質,是虛幻、是無常、是無自性、是空。一個人
倘若真正的認識到「有」的實質,他還會因為有的問題而生
煩惱嗎?還會為物所累嗎?世間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的智力
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的虛幻實質,但因為不瞭解緣起因果,
認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虛幻的,人生的事業最終都要歸於毀
滅,那麼生存還有什麼價值意義可言呢?於是他們不顧社會
道德,放縱自已的身心為所欲為,導致虛無主義。《經》曰:
「空即是色」便是對治這種邪見,說明萬物雖空,但緣起因
果還在不斷延續中,人生的善惡行為都是有果報的。
本文摘錄自: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001&cid=84&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