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
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分解】
此言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也。
離眾生無佛,離佛無眾生,離心也無眾生也無佛。
眾生心中皆有佛性,而往還六道,隨業所轉。
佛之性海中,本有眾生,而包羅萬有,隨緣不變。
名雖有凡聖,其體則一也。其差別之處,是在眾生隨業遷流,
而遺失本體,佛不為業轉,而了悟真心。其轉與不轉之細微處,
是真妄心為之樞紐也。悟則全相成性,即妄處見真。
迷則全性成相,即真處起妄。真妄同時不一不異。
所謂一體同觀者,即云眾生本有之佛性,與佛原來無二無別,
佛知眾生為同體,因同體而起大悲也。
【概論】
上文破法執我執,結之以通達無我法。
不言無法,而言無我法,則知滅法為頑空,不足言圓明妙覺。
執法即住相,也不足言圓明妙覺。無我法者,法非有而不落於虛。
法非無而不滯於跡,就是知為非法,非非法。能達其實相義,
而忘為非法非非法,此等境界,非有返觀內照之能,
不足窺其微妙。所以本分以五眼觀沙界為問。
欲觀人,先觀我,觀見我本來清淨覺性,
就知此是菩提心,即所謂道心也。
觀見我後,起紛飛意念,即知此非菩提心,亦即所謂人心也。
沙界眾生,皆具有佛性,故曰佛世界。
佛以觀己者觀人,則眾生一體,故曰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眾生逐於人心,沒其道心,故曰皆為非心,是名之為心。
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心,皆妄心也,本來覺性中,無此也。
要言之,實相心之本體者,先天之靈氣,就是人人具有之○無極也。
本來清淨無為,而被後天塵勞所蔽,物欲人心亦在此中,
欲分別人心道心,非有觀照覺察之功不可。
五眼正具有覺察之神妙,非覺察,不能通達無我法也。
【附言】
德山禪師,精究律藏,通達性相諸經。
就中尤以講金剛般若為最得意。德山大師,姓周,時有周金剛之稱。
常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不學,
唯我知焉。」壯語驚人,盛稱一時。當時南方禪宗正盛,德山大師,
大為不平曰:沙門千刼學佛之威儀,萬刼學佛之細行,況學猶不得
成佛,彼南方魔子,竟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搗其窟穴,
滅其種類,以報佛恩。於是擔了青龍疏鈔,出了蜀國,走向澧陽而
來。值於途中,腹餓腸飢。見有茶店婆婆,賣售燒餅。
德山大師,乃到店中買餅充飢。茶店婆婆,指其擔子曰:擔子挑的
是何物?德山大師曰:「青龍疏鈔也」,婆婆問曰:是講何經?
答曰:是講金剛經。婆婆曰:我有一問?汝能答,則給此點心,
否則請速離此。德山大師請其言,婆婆曰: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
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道汝的意思,是點那個心
而言?德山大師,經此一問,噤口不能答,只可挑了擔子,悵然別
去。彼自受此教後,來到龍潭崇信寺,益加精進,終大徹大悟成道
了。
六祖云:「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見染。」,
張拙云:「一念不生全體現。」,因屬非心,故有心之名,
若知心體靜虛,本無一物,則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干心事,
又何有若干種心,可得而名者乎?
【講義】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我,有肉眼否﹖
須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師父有肉眼。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我,有天眼否﹖
須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師父有天眼。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我,有慧眼否﹖
須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師父有慧眼。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我,有法眼否﹖
須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師父有法眼。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我,有佛眼否﹖
須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師父有佛眼。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
如恆河所有的沙,如來我,說是沙否﹖
須菩提答曰:如此,世尊!我師父說是沙。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
如一恆河中所有的沙,倘一粒沙,等於一恆河,
更以等於恆河的沙之多,來算佛世界,如是佛世界多否﹖
須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佛又告須菩提曰:不必遠說等於
恆河沙的世界,就是近在汝之國土中,所有眾生之心,
隨情而遷,逐境而生,顛倒妄想,各各一心,種種不一,
如來我以清淨之五眼皆盡見盡知。
這是什麼緣故呢﹖如來我,所說一切心,皆是眾生的妄心,
非性中常住的真心,知不是妄心之心,才能現菩提的本體,
這纔可名為心。什麼緣故呢﹖
佛又曰:「須菩提」乎!如來我,所說的非心,是常住的真心,
寂然不動,物至則覺。過去無有留滯心,現在無有執著心,
未來無有預期心,反觀於內,則三心總不可得。
知其不可得,則清清淨淨的般若現出,
所謂人心淨而道心生,此方為菩提之真心,一體同觀也。
摘錄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kgh8999/post/136677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