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洹發音丸;阿那含之那發音諾;諍發音正;樂發音要;那發音諾)
【分解】
前言佛法不可執著,此言佛果也不可著相也。
須菩提因昔日佛為聲聞說四諦法,
以為佛所說,必有法可得,依法而修,必有果可得。
此皆意言分別,隨言生解,皆落在能知所知之中。
殊不知般若實相,非一相,非異相,非有相,非無相,
非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
非有無俱相,非一異俱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
破相破到極處,即諸妄盡除,不真何待也。
【概論】
本分因前分點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乃恐眾弟子,還未明白這個道理,要想眾弟子,當機深悟住
心無住之理。並因小乘法,拘泥於名言習氣,執有實法,
所以一方面是欲從小乘法誘導眾弟子領悟,一方面是因為知道
須菩提,已成小乘之道,欲藉須菩提的口中,說出須菩提自己
所證之果來。
原來大乘法,是一個積極修行法。
在自利利他行菩薩道,具同體大悲,無量大慈的苦心。
小乘法,是一個消極修行法,在為自了生死。
印度古時候,國富民安,百姓多圖安逸。
佛出世這個地方,不能不順人情,兼用小乘法,
所以本分,因為前分說到佛與法皆非,恐眾弟子們,
疑為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則進取無可住矣。
所以乃假須菩提小乘之悟,為眾旁通,好使眾弟子領悟也,
又四果中,皆有無(無所入,無往來,無不來,無有法。),
乃無為之法。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於此可證,
佛之有四果,猶孔子之有四教。但是佛說的四果,自有等級。
第一,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知欲境當避,此,果之初生。
第二,一往來,即是不再蹈欲境,此,果之長大也。
第三,不來,即是離去欲境,此,果之成熟也。
第四,離欲,即是脫然除欲,此,果之已收也。
【附言】
佛法,原來大別為顯教及密教兩種。顯教又分小乘大乘兩種。
小乘再分俱舍宗與成實宗兩種。
大乘再分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律宗,禪宗,
淨土宗七種。密教再分金剛部與胎藏部兩種。
小乘之俱舍宗,立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因位果位。
聲聞乘,要再修四諦法。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刼,方能得果。
其修行之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詳表如左:
聲聞乘
1.五停心觀:以五觀,停止五心過。
(一)不淨觀,退治貪慾。(二)慈悲觀,退治嗔恚。
(三)因緣觀,退治愚癡。(四)分別觀,退治我見。
(五)數息觀,退治散亂。
2.別相念處:分修四念。
(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3.總相念處:總修四念處,恆念此身,不淨,是苦,無常,無我。
4.暖:能於真空,發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
如同鑽木取火,先得暖氣,曰暖位。
5.頂:再進而相似之解增勝,定觀分明,在於暖位之上,
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曰頂位。
6.忍:再進而明四諦之法,即可決定,堪忍樂欲,曰忍位。
7.世第一法:再進而修四諦之行,漸見法性,
雖未得聖道,而於世間稱為第一、曰世第一法。
須陀洹果:世第一法之後,無漏智生,斷盡三界見惑,曰須陀洹果,
又曰預流果,是初果。
斯陀含果:斷欲界思惑之少分,尚往來於欲界者。
曰斯陀含果,又曰一來果,是二果。
阿那含果:斷盡欲界思惑,而不再生欲界者,
曰阿那含果,又曰不來果,是三果。
阿羅漢果:若全斷三界思惑,超出三界者,曰阿羅漢果,是四果。
(三界者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而言。)
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謂之三賢。
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謂之四善根。
綜三賢與四善根,謂之七方便,就是聲聞乘的因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就是聲聞乘的果位。
見惑思惑,同屬煩惱。若區別之,凡於意識,起諸分別,
迷於真理,而起的我見邪見等,謂之見惑。
五識對五塵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於五境,
有見聞嗅味觸之作用。),迷於事相而起的貪愛等,曰思惑,
見惑為覺悟的障礙,思惑為解脫的障礙。
故欲悟四諦之真理,必須斷見惑,欲出三界,而入涅槃,
必須斷思惑,不可不明辨之。
無漏智者,乃悟二智中真理(有漏無漏)之一,
離一切煩惱之過非,清淨無垢之智慧也。
【講義】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
須陀洹當修行時,預先自念自己得聲聞初果否﹖
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初果之念,這個緣故,
是因為須陀洹雖不能頓悟真空,尚能僅僅強制其欲,
能卻六塵境界,造入無相之門,得為聖人之流,
所以名叫入流。
佛又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
斯陀含,當修行時,預先自念自己得聲聞第二果否﹖
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二果之念,這個緣故,
是因為斯陀含的心境,已造詣於至靜之處,
但目睹諸境,此心還是一生一滅,所以名叫一往來。
實則無第二之生滅,前念方著,後念即離,
心不著生滅之相,所以實無往來。
佛又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
阿那含,當修行時,預先自念自己得聲聞第三果否﹖
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三果之念,這個緣故,
是因為阿那含,心空無我,已斷塵識思惑,
內無欲心,外無欲境,習定已深,六塵四相,
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
所以雖名不來,實在永不來欲界受生也。
佛又曰:「須菩提」乎!阿羅漢,
當修行時,預先自念自己得聲聞第四果否﹖
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四果之念。
這個緣故,是因為阿羅漢,已心空相滅,
無得道之念,又安有得果之念。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若是阿羅漢,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羅漢了。
須菩提曰:世尊!我師父曾說過我,我終日立於一切法中,
不起一煩惱,不惱一眾生,無爭競心(無諍),
已到精妙處(三昧)。
在諸弟子中,許須菩提我,為解空第一,是第一個脫盡人我,
斷絕此念,離欲的阿羅漢。
須菩提又曰:「世尊」乎!我雖蒙我師父稱讚我如此,
我實沒有得了阿羅漢道之念。
須菩提又曰:「世尊」乎!我若有得了阿羅漢道之念,
便是我生一妄念,又安得六欲頓空。
我師父世尊,就不說須菩提我,是好於寂靜(阿蘭那)之行者。
因為須菩提我,心原無所得,亦無所行,惟本分上一塵不著,
以此得名須菩提而已!所以我師父世尊,稱我是好寂靜之行者。
摘錄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kgh8999/post/136677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