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無住分第四 奧妙之行本無住著

2019012614:27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發音否〉,
不〈發音扶〉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分解】

妙行者,無能行,無所行。所謂行無所行,雖行而不著於行也。
第七識就是一個行字,有所行就不能無住,有所住,
就不能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所以這行而無行,住而無住的妙理,
非九地十地菩薩,不能知其奧妙。
故四禪四定,都不能脫離這個陰之苦。
今言妙行無住者,就是說的不住相布施。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住相就是住行虛妄,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動。
不為妄境所動,則不生不滅,清淨本然之體,
迥然獨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妙行也。

【概論】

本分說住心的方法。
無所住者,內不住我,外不住人,中不住所施之物。
如同鏡子一般,隨來隨應,隨去隨了,要在離眾生的塵相。
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塵。
為什麼單單先言布施,要不著相呢?
因為佛法,原有六度,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
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智慧,
布施度貪慳,持戒度邪淫,忍辱度嗔恚,
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
世上最好的事,是慈善,但是慈善,應以布施為先,所以布施,
實為六度中之第一。
有此存心,對人可行施捨,對自己可戒貪慳。
不過菩薩行布施,要不著相,因為著了相,
就是落一個眼悅色,耳樂聲,鼻臭香,舌甘味,身觸慾,
及法(法即指心言)有較量分別的處境,還是一個自性的眾生,
有此貪著,便昧了菩提的本覺。
為什麼先言色,因為眼根色業為尤重也。
如來佛,又恐後世修行的人生疑心,說布施,原來是為求福,
若不住相,就是空,何以有福?
所以又言,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大。
總而言之,就是說菩薩布施,雖專為求福德,
但是若求福德之心著相,福德雖有,卻不大。
若是離相,則福德就不可思量。
並且說這個不可思量的福德,好似十方虛空式的不可思量之大。
(自東看皆是西,自南看皆是北,上看皆是下,自下看皆是上。
  東西南北,是人定的名稱,實則無中無邊,
  就是六根圓通,四虛無礙的意思。)

【講義】

佛再曰:「須菩提」乎!
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應該不著相布施。
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淨,離開色、聲、香、味、觸、法
(心的塵相)。

「施者忘施,受者忘受,並要忘所施之物。
  似此施空,受空,物空,謂之三輪體空。」

佛又曰,「須菩提」乎!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
是什麼緣故呢﹖因為著相布施,是局於有相,實在眾生之相,
等一微塵,縱能獲福,並不久遠。
若不著相布施,能夠三輪體空,就無相可住。
似此無住相的福,其福德就不可思量。
佛又曰,「須菩提」乎!你說東方那個樣子無邊無際的虛空,
可以心思度量否﹖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思量。
佛又曰,「須菩提」乎!你說南西北方,同東南,東北,
西南,西北,合上下為十方的虛空,那個樣子無邊際,
可以心思度量否﹖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思量。
佛又曰,「須菩提」乎!菩薩應該照我善護念,善咐囑之教,
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常住其心,再不必另求住心也。